东莞|对话李国杰:突破麦肯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丨GAIR 2021( 三 )


东莞|对话李国杰:突破麦肯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丨GAIR 2021
文章插图

AlphaFold 2 自由建模类蛋白质靶标的两个示例
“顶天立地”的意思是:在技术上要“顶天”,要敢于闯进“禁区”,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前瞻研究;;应用上要“立地”,要解决经济、国防建设中的大问题,也包括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基础研究中的挑战性问题。
雷峰网:对比国内人工智能的研究,我相信您的这些看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关注人工智能并产生这些想法呢?
李国杰:文章刊登后,做AI创业的年轻人不服气,我完全理解,毕竟在他们看来我只是一个搞高性能计算的‘老头’,有什么资格评价人工智能呢?我首先是觉得很欣慰,因为年轻人愿意质疑、勇于质疑是好事。
我在很多场合前说过,我算是第二波人工智能的“弄潮儿”之一。
东莞|对话李国杰:突破麦肯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丨GAIR 2021
文章插图

1987年李国杰(左)、夏培肃(中)、李政道(右)在国际学术会上讨论问题
1981年中国科学院硕士毕业后,夏培肃先生推荐我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与AI有关的组合搜索。当时国际AI学术圈中鲜有中国学者。1984年,我在AAAI大会上发表了论文,AAAI那时还是美国国内的人工智能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7年AAAI改称为国际性的先进人工智能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名气不像现在这么大,在会上我没有遇到从国内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来开会的学者。
1985年,同我的导师华云生教授,我们共同编著了一本自学参考书(Tutorial)《Computer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连续三年成为IEEE最畅销出版物,当时新进入智能计算机领域的学者大多看过这本文集。在书中我没有使用「智能计算机」(intelligent computer)一词,而是采用「适合人工智能应用的计算机」,当时很难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只可以讲是将计算机应用于人工智能。1987年我回国工作,先后出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也将重心放在高性能计算研究上。但我从未停止过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东莞|对话李国杰:突破麦肯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丨GAIR 2021
文章插图

李国杰与导师共同编写的书籍
雷峰网:可以说您见证了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成长和发展,最初人工智能在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国杰: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走过一段弯路的。最早的人工智能学会不在中国科协体系里,而是在社会科学这个体系中,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下面。(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的早期故事,在即将出版的《中国人工智能简史(第一卷):致敬传奇》中有更详细描述)。
863计划初期,我曾是智能机专家组(306主题)的副组长。按照专家组的意见,戴汝为(中科院院士、著名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和我出面联络全国的人工智能学者,试图创立全国大联合的人工智能学会,跟全世界主流人工智能学会对标,归属到科协体系里,但此事没能做成。当时我们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国际上主流的人工智能是不接轨的,同样是做人工智能,大家关注的东西有着不同的发力点。
雷峰网:您这篇文章里提到AlphaFold在生物领域做出了一些成就。您是如何想到用AlphaFold举例子的呢?
李国杰:我对生物领域的了解,是始于我的学生卜东波,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在AlphaFold 2问世以前,国内外有不少科学家在做用计算机预测蛋白质三维折叠结构的研究。卜东波团队2020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论文,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他做出来的几个代表性预测结果比AlphaFold要好,AlphaFold在CASP比赛中的GDT得分约为50多分,卜东波能做到70分。后来AlphaFold 2 做到90分就超过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