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互联|?社交媒体毫无情感的算法可能使我们的认知逐渐单一化

致远互联|?社交媒体毫无情感的算法可能使我们的认知逐渐单一化

文章图片

致远互联|?社交媒体毫无情感的算法可能使我们的认知逐渐单一化

在算法统治的互联网时代 , 毫无情感的算法会根据我们的点击和阅读时长 , 反复推荐类似的内容 。 大量重复推送 , 会让我们的认知发生偏差 , 开始偏执、焦虑 , 甚至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笨了 。

近期 , 美国华盛顿州最大的西雅图公立学校学区(Seattle Public Schools)就向TikTok(抖音国际版)、Instagram(IG)、脸书(Facebook)、YouTube和Snapchat等社群平台提起了诉讼 , 称社交媒体针对儿童的服务导致大量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 社交媒体应当为儿童心理健康危机负责 。
西雅图公立学校学区在九十一页的诉讼文件中表明 , 这些社群媒体公司以旗下产品锁定少年儿童人口 , 已造成公害 , 导致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障碍恶化 , 包括焦虑、忧郁、饮食失调和网络霸凌 , 导致教育学生变得更加困难 , 迫使学校采取相关措施 , 例如雇用更多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制定有关社群媒体影响的课程计划 , 以及为教师提供额外培训等 。
诉讼文件指出 , 社交媒体成功利用青少年易受影响的心智 , 让全国数千万学生陷入过度使用、滥用被告社群媒体平台的正反馈循环 , 更糟的是 , 被告策划和直接提供给青少年的内容 , 往往有害且具剥削性 。

社交媒体平台的诞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表达渠道 , 但因社交媒体的算法技术造成的“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促使我们的认知逐渐极化和单一化 。
“信息茧房”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 。 他认为 , 在传播过程中 , 公众会偏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 久而久之 , 便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

信息茧房的危害
1、信息茧房直接带来了网络群体的极化 。 在互联网上 , 群体是分化类聚的 , 信息茧房使得群体内成员沉浸在自己观点的“蚕茧”中 , 拒绝接收其他人的合理看法 。 生活在“信息茧房”中的人们会面临信息的单一化 , 接触的都是自己认同的事物 , 易产生狭隘、盲目自信等不良心理 , 甚至会演化出一些极端行为 。
2、社会黏性逐渐削弱 。 网络技术的赋权使得人们作为信息消费者的角色被无限放大 , 公民只关注自己所喜爱的信息 , 而不接触到自己不喜欢或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内容 。 从而使传统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日益消散 , 在很多方面 , 它会降低而非增加个人自由 , 也会造成高度的社会分裂 , 让个人和团体更难相互了解 。
3、受众的隐形言论自由被剥夺 。 理论上 , 网络交流主体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 , 但是事实上 , 往往只有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 , 少数精英对信息的垄断到导致了多数人话语权的丧失 。 虽然实现了网络交往的平等 , 但是加剧了话语权的不平等 。
耳尖风控 , 更快!更准!更深!
【致远互联|?社交媒体毫无情感的算法可能使我们的认知逐渐单一化】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请告知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