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罗振宇:没人能贩卖知识焦虑( 四 )



新周刊:但我记得你也是一个追求极致效率的人 。

罗振宇:我追求的是自制力的效率 。 你比如我做“罗胖60秒”这个事儿 , 我上哪追求效率去?我追求的就是一个行为艺术 。

我也从来不跟大家聊“罗胖60秒”每天得涨多少粉 , 得有多少传播量 , 我从来不关心这事 , 我关心的是这个姿态能不能把它表演下来 。 所以舞蹈和奔跑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事姿态 。

新周刊:2003年 , 你已经买了第二套房 , 当时北京房价平均是4000多块 , 十年后你卖掉的时候北京房价均价涨到了三四万元 。 回过头来看 , 你会觉得自己在财富积累这条道路上 , 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吗?

罗振宇:是 , 我们这代人确实很幸运 。 当时到大城市 , 你只要是有一份工作 , 基本上都能买得起房 。 所以我现在面对公司那些年轻同事的时候 , 五味杂陈 。 因为你知道你支付给年轻人的工资 , 是不足以支撑他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买房的 。

新周刊:那问个现实点的问题 , 如果你亲戚的小孩也在一线城市 , 但他能力一般 , 他的家庭没有办法支撑他一直在一线城市买房 。 这种情况下 , 你还会建议他留在一线城市打拼吗?

罗振宇:这倒是一定的 , 因为留下来会有更多可能的机会 。


任何人都不会成为时间的朋友
新周刊:“罗胖60秒”的语音坚持了十年 , 在结束的那天 , 你是什么感受?

罗振宇:刑满释放了(笑) 。 我说过了 , “罗胖60秒”它就是个行为艺术 , 所以它必须是起始高潮 , 结尾余韵 。 这就要求它:每天一秒不多 , 一秒不少;十年一天不多 , 一天不少 。 因为我知道它的价值就在这 。


罗振宇采访现场 。 /摄影:禤灿雄

新周刊:但是有些网友就会说 , 这个东西的形式大于内容 。

罗振宇:当然 ,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东西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 杂志可以一本出很厚吗 , 就因为这一期内容好?不 , 《新周刊》一期就这么多 , 封面就那风格 , 每期就一个话题 。 杜甫一首诗写8万字 , 你看吗?五绝就是20个字 , 形式就是内容本身 。

新周刊:这60 秒语音是如何选材的?

罗振宇: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 做内容的人经常会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 就是去迎合他人 。 你老在判断用户想听什么 , 怎么样转发量高 , 这个会让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陷入混乱 , 莫衷一是 。 所以我只有一个办法 , 就是把自己作为方法 , 必须是我自己受到启发的问题 。

新周刊:这些疑问都是靠什么养出来的?怎么保证每天的输入?

罗振宇:对我来说 , 做罗胖60秒的这3652 天 , 其实是在填补3652个洞 。 我不是写稿的时候才会思考这60秒要讲什么 , 而是我从早到晚心里都会琢磨这个事情 。 开会、见人、读书的时候 , 我都在填这个洞 。

新周刊:退休之后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打算?

罗振宇:我可能会去拍纪录片 , 去记录一下各行各业的shaper(塑造者) 。 对 , 这个词这几年对我影响特别大 。 过去几十年 , 我们太关注效率增长 。 这些都是没有边界的事情 , 但是我现在特别想关注一些有边界的事情 。

比如一个外卖小哥是怎么做成单量第一的 , 深圳最火的奶茶店是怎么在一个月卖出 20 万杯的 。 我不好奇他们赚了多少钱 , 我只关心他们是怎么做成的 。 因为很多人在边界之内是大神 , 一旦用没有边界的标尺衡量 , 他就啥也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