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从救命文档到社交利器,被腾讯、阿里看中的在线文档到底是个啥?( 三 )


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社交媒体独特的生态 。 因为如果将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历史与在线文档的历史做一个对比 , 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这两条线在十多年前几乎泾渭分明 , 一个专注于C端 , 一个专注于B端 , 并未有过多交集 。
学者们大多将中国的社交媒体分为四个时代 , 即早期以论坛或社区为形态的BBS(如天涯)、娱乐化社交媒体网站(人人网等)、“微信息”社交媒体时代(微博等)以及垂直社交媒体时代(微信等) 。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教授彭兰则将社交媒体按照属性划分为创作发表型(博客网站、论坛网站与微博)、资源共享型(照片分享网站、视频分享网站、评论网等)、协同编辑型(维基、社交型问答网站)、社交服务型与C2C商务型(淘宝网和团购网站)五大类 。
但无论如何划分 , 一个共同点是 , 它们的起点都是出奇的一致——都是为了社交而生 。
以天涯为代表的传统论坛时代孵化出早期的社交娱乐场 , 或严肃或诙谐“论坛文化”土壤下诞生出一篇篇高质量的帖子 。 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信息”时代 , 则搭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民围观现场 , 继论坛之后 , 成为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表达场所 。
就连帮助腾讯抢到移动互联“站票”的微信 , 克制的效率主义者张小龙也在诸多的设计细节上注入了典型的社交色彩——比如“摇一摇”与“朋友圈” ,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在说明一点:



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与连通性——这一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几十年来根本没有变 , 变的只是产品经理们的野心与C端红利殆尽下巨头们的流量焦虑 。
而另一边 , 国内在线文档的竞争却显得意外的平静 。
相较于社交媒体复杂的时代演绎 , 在线文档的兴起需要追溯至2011年左右 。
彼时尚未创业的雷军刚刚接过求伯君手里的金山接力棒 , 作为曾与谷歌、微软等同台竞技的传统办公巨头 , 金山办公眼光毒辣地提出了“All In Cloud”的战略 。 比后来的互联网大厂们更早一步意识到“云端办公”的风口是从海外归来的双胞胎兄弟吴冰与吴洁 , 他们在武汉光谷的一处简陋逼仄的办公室内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石墨文档 , 也就是当时中国第一款支持实时协作的云端Office办公软件 。
但2014年左右 , C端与B端间互不干扰的墙被逐步打破 。 随着互联网巨头转型B端市场 , 以腾讯、字节与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相继推出其综合性办公平台 , 依附于企业微信的腾讯文档 , 飞书的飞书文档以及钉钉的钉钉智能文档应运而生 。



这一关键节点改变了后来的一切 , 也为“在线文档”的出圈埋下了伏笔 。
但种种迹象均表明 , 无论是先发者 , 还是后发者 ,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伏笔 。 从如今“在线文档”的江湖格局来看 , 无论是以金山文档为代表的专业厂商 , 背靠互联网大厂的云文档产品(腾讯文档、飞书文档、钉钉文档) , 抑或是以石墨文档为代表的有着鲜明特色的独立厂商 , 在他们的话语系统里 , “社交”并不属于办公场景 , 安全、效率与协作才是B端产品的核心理念 。 这一点 , 石墨文档创始人吴洁就有所阐释:“石墨文档主要在意三点:兼容性、安全性、可集成性 。 ”
他们大多数人的都忽略了“在线文档”与社交媒体的最大公约数——参与性 , 协作性与连通性 。 某种程度上 , “在线文档”的社交形式更像是早期的论坛或贴吧 。 而让信息能够更平等地扩散与流通 , 这其实正是内嵌于“在线文档”的底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