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讨论答案,创业思维开发与落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青年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客观把握创新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各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探讨各校创新创业实践 。近日,西北A&F大学团委书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国龙介绍了西北A&F大学“双创”教育的实践,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
传承优良传统
理想信念教育深厚根植于“双创教育”土壤
李国龙表示,加强“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培养目标上促进了产学研更紧密结合,从培养过程上促进了专业创新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从培养效果上促进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双创”实践,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一所农林类院校,西北A&F大学始终坚持“国计民生、学有所成”的办学理念,始终围绕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立足农业学科优势,突出“产、教、研”办学特色,扎根农村创业,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 。
他提到,注重实践育人是西北A&F大学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 。2008年,学校正式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和创业学院 。自2014年起,创业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设计和开展一系列“双创”实践模块,增强了学生对农林产业的认知和情感,增强了学生对农林产业痛点的共情和共鸣,培养了学农爱农的情怀,确立了强农兴农的使命,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紧抓学科特色
持续推动“双创”教育体系升级
随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产业模式和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教师能力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与产业缺乏紧密联系等问题日益突出 。李国龙表示,学校立足农林类高校学科特点,探索构建了“三个面向、三个亮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分类培养”,构建“学生发展分层、学科教育分类、课程教学分类、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教育体系;二是“面向区域经济,突出协同育人”聚焦农林教育基本规律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基于实验示范站的项目化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构建校企合作、分层次、分阶段产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三是“面向产业发展,突出跨境培训” 。持续优化tal
李国龙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全面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关键在于打通教学、科研、实训三个环节,整合资源,建设一支覆盖校内、校外专兼职、生产、管理等领域有政策依据、实践经验丰富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专业课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 。积极鼓励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科研课题,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优质平台,引导学生组建专业化、多元化团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自我,让师生共同解决行业和社会的痛点问题 。其次,将人才评价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成果作为评价专业学术潜力的重要标准,确保评价结果与专门性、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
西北A&F大学旨在吸引、团结、引领青年,转变工作理念,延伸一流,凝聚发展力量 。探索构建新型一体化“双创”教育模式,全力打造科研、实践、组织三大教育工程,吸引大批具有科研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青年学生加入,聚焦优势领域,解决国家困难和满足国家需求 。
/p>
【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讨论答案,创业思维开发与落地】拓展眼界格局
突出面向未来的价值塑造
李国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亟由单一依靠校内资源向多方协同转变,实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行业前沿、重视社会需求,以知识的再生产和能力的再构建为驱动力,强调从真实痛点和社会需求出发,关注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创造 。
深化教育改革
给“双创”教育注满中国力量
李国龙表示,他理解,青年创业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发现每个特定场景下存在的真实问题,学会用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解决问题 。
未来,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创业教育对青年思维塑造和成长发展的长期意义去把握这项工作,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换挡升级”,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双创”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