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非刚需、不出圈,脉脉成不了下一个领英( 四 )


所以她只能用人海战术找人 , 而这仅仅靠会员权益满足不了 , 还得继续充值获取加好友权限 。 根据会员规则 , 她每次需要至少花120元 , 再买100个加好友的机会 , 等于加一个好友的花费是1.2元 , 加上会员费 , 她有时候在脉脉上一个月要花近200元 。
互联网从业者斐琪则因为花了钱还没找到想要的人 , 放弃了使用脉脉 。 “不开会员的话 , 一天只有几次给人发消息的机会 , 搜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业的人完全不显示对方的信息 , 花68元开了会员之后 , 发消息也得不到响应 。 我开了一个月的会员 , 最后也没联系到需要的人 , 它层层设置就是诱导充值、续费 , 收完钱之后不保证效果 , 找人全靠运气 。 ”

来源 / pexels?
另外 , 在人群上 , 脉脉的主要用户是互联网科技圈的人 。 在判官看来 , 抓住这个人群是好事 , 但未来要想提高天花板 , 它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破圈 。 “这样下去它只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微博’ , 就像豆瓣扣上一个文青专属的帽子 , 很难出圈 。 ”
不过 , 这样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 , 在互联网圈 , 有以用户基数大为代表的微信、淘宝、抖音 , 也有用户群体垂直的B站、知乎 , 调性不同 , 模式各异 , 企业各自都有生存空间 。
在扩大人群上 , 脉脉也曾经历过不少坎 。 2014年 , 微博指控脉脉恶意抓取用户数据 。 微博给脉脉两个选择:停掉接口 , 或者共享用户数据 。 后来脉脉败诉 , 赔偿200万 。 与微博的“分手” , 让脉脉失去了一大流量池 。
有人会说 , 脉脉的匿名爆料功能为其贡献了很大的日活 。 判官也认可这一观点 , “用户有匿名吐槽和看公司八卦的需求 , 这也几乎让脉脉变成一个职场吐槽吃瓜平台 , 但匿名的内容很容易催生负面情绪、谣言等戾气很重的东西 , 是一个并不太体面的功能 。 ”
脉脉也曾因匿名版块而招致麻烦 。 2018年7月 , 脉脉匿名版块被监管部门责令关停一段时间 。 此外 , 脉脉还经常因为一些负面的匿名爆料而被发律师函警告 。 有报道显示 , 在脉脉上 , 活跃用户中来自百度的占比超过30% , 百度内部甚至一度禁止员工用脉脉 , 虽然后来解禁 , 但脉脉的用户增长瓶颈仍然存在 。
所以 , 一直以来 , 业内人士都评价“职言”功能既是脉脉增加用户黏性的手段 , 也是埋在其内部的一颗雷 。
判官提到 ,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考量点就是刚需、高频和标准化三个问题 , 脉脉的职场社交功能非刚需 , 求职招聘功能低频 , 如果用户基数和日活提不上来 , 它的生意始终是个小市场 。
互联网从业者元若认为 , 脉脉上的人群质量很高 , 但就是没办法利用起来 , 这么多高质量的人放在一起却浪费了 , 匿名爆料只能当热闹看看 , 平台需要一些干货 。
社交不好做 , 脉脉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声称要做内容社区 。 但这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大量内容创作者入驻 。 “我就是一个内容创作者 , 但我更新内容肯定是要在最低门槛、最大众的平台上 , 比如公众号、头条、知乎、虎嗅 。 在脉脉上 , 创作者得不到鼓励 , 没有动力” , 判官说 , 而且 , 如果定位到职场社区 , 放到社区这个圈子里 , 范围又缩小了 , 微博、知乎等社区这么多 , 可替代性就会很强 。
总体上 , 脉脉作为中国第一职场社交平台 , 有其独特的地位 , 平台上的实名用户也有着不低的行业价值 。 同时 , 它也确实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 未来 , 脉脉发展的关键 , 在于它能不能破圈 , 提高行业渗透率和用户活跃度 , 或者通过充实平台内容来激活用户 , 而不在于是不是少了领英中国这个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