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职业规划 中国创业网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一年的就业季,丁志华比以前更忙了 。他每天奔波于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地,了解最新就业信息,为学生“牵线搭桥”,指导学校就业促进等一系列活动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
丁志华的身份很特殊 。作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建材学院”)党委书记、社科研究员,他既是学校的掌舵人和带头人,也是科研的带头人、创新的探索者 。推动校地合作的“建材模式”、“建材行动”和“建材观”是他近年来投入最多的地方,也是贯穿其教育工作者生涯的一条主轴 。
令他欣喜的是,得益于学院全面的校地合作改革,今年学校建筑工程和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一如既往的火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也收到了来自企业的“橄榄枝”;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学生真正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此外,许多学生正在为他们的创业梦想而努力 。青春与活力,奋斗与拼搏,肆意澎湃 。
生动的就业故事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当前,“智能制造”浪潮滚滚而来,对行业一线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 。像丁志华这样的“探路者”,将以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姿态,带领职业院校的“大船”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
破局:把准职业教育“脉搏”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 。
当时,丁志华从秦皇岛市委办公厅调任同城建材学院工作,这意味着他的角色将从公务员转变为教育家 。校园里安静纯净的生活让他感觉很舒服,但当新鲜感结束后,“从哪里开始研究”才是真正的问题 。
丁志华坦言,刚开始很有竞争力,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 。他曾为此困惑和徘徊,但从未想过放弃或退缩 。突然,丁志华想到,自己当公务员的时候,就特别关注秦时期大学角色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高校有强大的实力和强烈的服务地方的愿望,地方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服务有客观的需求和强烈的期待 。然而,目前多方合作的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他关注的焦点 。
丁志华的研究正好击中了职业教育的“痛点” 。一方面,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劣等教育”,长期被忽视,但另一方面,企业对实用岗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渴望也清晰可见 。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指向了职业教育中“学”与“用”脱节的关键问题 。
x;">从“老”破题,向“新”出发 。丁志华逐渐意识到,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办学——既要沉下心潜心研究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也要放眼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企业需求 。同时,还要有“借力发展”“合作共赢”的眼光和胸怀,这样才能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
幸运的是,在丁志华履新后,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促进政策密集出台 。政府、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在快速提升,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纷纷把眼光投向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这些领域 。
政策有了、理论有了,但职业院校“选手”们依然有漫漫前路要上下求索 。
经过广泛调研后,丁志华果断决定,将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秦皇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领导层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达成共识,率先制定出《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集聚多方优势资源,建立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社会服务团队,实施服务秦皇岛10大工程、推进50项服务秦皇岛的重点工作 。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创新实践校地合作,既是跻身一流职业院校行列的阶梯,更是摆在其面前的不容错过的大势 。
变局:“互融一体”做乘法
纲举目张,行胜于言 。《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发布之后,一场场与职业教育的创新“约会”每日都在上演 。
行走在秦皇岛市的主要路口,人们总能看到头戴红色鸭舌帽、身穿红色马甲、手握红色校旗的交通志愿者,其中就有很多来自建材学院的学生 。在海韵广场、山海关古城等地方,建材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组建了彩绘志愿服务团,开展了“彩绘扮靓城市”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秦皇岛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添砖加瓦,贡献智慧与力量 。
这些年轻力量的加入,不仅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
如果说学校、企业是激活城市“大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校企合作则是推动城市“小循环”的关键力量 。
在丁志华的大力推动下,建材学院与燕山大学--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了产教融合研究院 。在一次次的会议上,针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丁志华每次都认真提问、真诚解答 。他说,只有充分发挥各专家的智力、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热情,同企业一起深入研究解决技术问题,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校企双方向深层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创业职业规划 中国创业网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文章插图
丁志华教授(左一)听取企业负责人介绍产品技术问题
在交流与碰撞中,灵感与智识迸发 。合作的动力一次次克服了陌生的阻力,校企合作的“加法”升级成为“乘法” 。
学院成立的京源畅想电子商务工作室以及九诺财税产业学院就是生动鲜活的案例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供需脱节问题,企业派驻专业师傅指导,并带来多个学徒制工位,将真实的工作场景、业务项目植入到教学环境中,学生毕业的时候,还可以无缝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大大减轻企业通过社会招聘以后还需要进行长周期员工培训的培训成本,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校企合作“坐实”落地 。
此外,为了实现科研人员和企业直接对接,建材学院还实施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优秀教师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一对一”对企业开展企业诊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从学校到城市,从课堂到企业,从模拟到现实,从“单兵作战”到“合作共赢”,建材学院的实践,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内涵 。
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建材学院谋划的《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10大工程50项具体项目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积极成果,为全市30多个行业300多家企业开展了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科技攻关等技术服务,形成了“三全”“三化”“四提高”的合作模式 。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建材学院通过探索形成的“建材模式”,对其他正寻求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的学校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秦皇岛市委专门下发文件推广“建材经验”,要求全市各高校、各级各部门以建材学院为榜样,利用智力优势和人才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
坐落于海滨城市秦皇岛的建材学院,近几年也拥有了众多荣誉光环——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学校”,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 。2018年,学校还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职业教育突出贡献院校”称号 。
丁志华是一个勤奋又善于思考总结的人 。近几年来,他先后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发表理论文章20篇以上,主持完成10项省级以上课题,5篇对策报告在国家级、省级智库刊发,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 。
他还逐渐意识到,学院的系统性探索可以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借鉴 。于是他将近年来所闻、所感、所写都收录到专著《校地合作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专著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国建材网等十几家媒体纷纷关注并报道,“学习强国”平台多次推介,秦皇岛市政府还专门召开研讨会推进相关工作 。
在书中,丁志华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希望纸面上的文字真正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新乐章 。
新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年均向社会输送1000万毕业生 。
新阶段呼唤新理念 。今年以来,“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高涨,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
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则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地位、打破桎梏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共同迫切;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迈向疾速发展的新阶段 。
【创业职业规划 中国创业网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新征程再出发 。丁志华和他所在的建材学院,与时代同步演奏着创新发展的进行曲,在校地合作的改革路径上继续发力 。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建材学院将坚持“扎根港城、融入港城、服务港城”的发展理念,继续把开展校地合作摆在学院服务社会的优先位置,把学院职业教育的人才、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创新动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跨越提升,强力赋能秦皇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新的规划有了更高的站位 。历史的传承造就了今天的秦皇岛,如今的繁荣需要从上至下的共同努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技术人才的涌现 。
事实上,过去五年来,围绕秦皇岛市“四大两特”产业发展布局,建材学院已调整专业20个,其中新增专业12个,停招专业8个,使全部41个专业都和秦皇岛经济发展相契合 。
站在新的起点上,建材学院将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努力构建与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体系 。未来五年,学院将着力打造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BIM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物流管理、休闲体育、艺术设计等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专业和产业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秦皇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建设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是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发光的机会 。新时代下,一条通往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之路的大门正在打开,通向“大国智造”的路途将更加平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