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定价超苹果,年入近60亿,这家耳机公司是如何崛起的?丨隐形巨头( 四 )


相比海外大厂 , 韶音一开始在骨传导耳机上的技术研发实际上落后于海外10年左右 , 而通过技术追赶 , 如今韶音的底层技术积累也领先了日本、韩国5年以上 , 松下则完全退出这一领域 , 目前的外资对手仅剩荷兰飞利浦和日本逸鸥 。
为了维持核心技术的绝对优势 , 韶音还构筑了一张知识产权的“网” , 让后来者难以进入 。 曾有机构调研过多家耳机品牌 , 询问为何不做骨传导耳机 , 均得到了相同的回答——韶音的专利难以绕开 。
早在2012年 , 韶音的第二代产品Bluez问世 , 一下子出现了几十款外观侵权产品 , 但韶音的法务部门配合市场部 , 三年内一连打赢或和解了十几起诉讼 。 韶音也由此为起点 , 开始以知识产权为营销手段 , 构建自己的品牌力 。
一位骨传导耳机品牌创始人告诉36氪 , 韶音在骨传导耳机的喇叭形态设计、颈挂钢丝、包胶方式等细节都申请了专利 , 一旦触碰就会招致律师函 。 “甚至我们请KOL做横评都会被告 , 因为评测内容对我们的产品有偏向 。 ”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 2021年 , 韶音对20多家侵权厂商提起了200多起专利诉讼 , 涉及20多项专利 。 目前 , 涉及8个被告的29个案件已经结案 , 累计赔偿金额为40万元人民币 。 韶音其他案件已达成庭外和解 , 涉及金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 “基本上前两年做骨传导耳机的品牌都和韶音在专利上交过手 。 ”上述人士表示 。

三、后来者虎视眈眈 规模巨大却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会引发所有潜在竞争者的关注 , 韶音的逆势增长已经足见利润之丰厚 。 尤其是在音频技术本身已经没有迭代空间的情况下 , 交互方式的创新自然成为下一个行业竞争焦点 。
“韶音做得越好 , 我们越高兴 , 因为说明这是一个被验证的足够大的市场 , 而现在韶音面临的是中低端入门耳机的全面缺位 , 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一副1298元的耳机 。 ”一位研究消费电子行业多年的投资人对36氪表示 , “消费级市场永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 更大更肥美的鱼在底座 。 ”
后来的竞争者已经加快了他们的步伐 。
在600元的价格带 , 小米在12月初新发了一款699元的骨传导耳机 , 而背后的核心技术正是来自米链企业猎声 , 猎声在今年年初立项研发骨传导耳机 , 推出了新的独立品牌Haylou 。
“价格还不够有统治力 , 当年小米推出的99元胶囊TWS耳机才是横扫市场 , 当时背后的公司也是猎声 。 骨传导耳机也有这样的潜质 , 只不过供应链还暂时不做到 。 ”上述投资人士评价道 。
另一家骨传导耳机创业公司索迩电子 , 则从VR的振动马达供应商 , 转而推出新的骨传导耳机品牌——墨觉 。 基于振动马达的专利 , 墨觉已经绕开了韶音的专利护城河 。
除了骨传导耳机本身 , 瞄准开放聆听场景的耳机产品也不在少数 。 例如JBL、爱国者也都推出了开放气传导耳机 , 只是在音质和漏音处理方面目前还不如骨传导耳机 。
韶音也在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感 。
与其他消费电子品牌不同的是 , 韶音至今仍然在深圳宝安运营着一个超过2000人的工厂 , 早年的代工产线已经完全改造 , 只为韶音品牌服务 。 据了解 , 韶音今年还投入了数千万元在供应链建设上 , 以让工厂和上下游供应链有能力承担数百万只耳机的产能需求 。
在韶音内部 , 其已经视“路由器性价比之王”深圳普联科技为学习对象 , 普联科技除了不做线材 , 所有零部件都自产自销 。 而韶音也试图作为品牌方 , 降低骨传导耳机供应链的整体成本 , 对上游工厂签订独家排他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