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

文章插图
如果真正的创业始于发现创业机会,那么创业机会是无处不在,还是像爱情一样不可避免?
普里茨-贝森商学院的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创业机会有三个典型特征,即吸引力、持久性和及时性 。至于吸引力,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这个创业机会根本吸引不到人,会有哪些创业者为此而死?但是,对于持续性和时效性这两个特点,我们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这种坚持是多久?这是什么时候?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矛盾统一的观点,蒂蒙斯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机会之窗模型 。
在解释机会之窗模型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一理论发明者的个人情况 。
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和数据库管理员学位,目前在贝森商学院任教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蒂蒙斯教授一直是美国创业教育和研究的领导者之一 。1999年后成为美国国家创业委员会特别顾问,在《哈佛商业评论》、《风险投资》等权威刊物发表文章、论文100余篇 。
虽然蒂蒙斯教授发表了很多论文,但他本人认为机会之窗模式最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该理论的内容如下,详见图1-1 。
图中纵轴代表市场规模;横轴代表时间;O点到A、B、C等点的曲线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快速成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其中,穿过两个交流点的椭圆是机会窗口 。另外图中阴影部分显示的是意识之窗,也就是说从O到B的这段时间,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 。
根据这条曲线,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个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从O到A),曲线的斜率相对平缓,商机出现的概率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A点到C点),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以几何速度增长,市场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从B点到C点) 。如果等到市场变大稳定,市场条件就会变得这么有利(C点之后) 。换句话说,从O到A的前五年是这个行业的孕育期,从A到C的后五年是这个行业的机会窗口 。C之后,市场已经成熟,机会窗口开始关闭 。
可见,一个好的商机一定是在机会之窗的存在期内开始的 。如果等到机会之窗关闭后再创业,留给创业者的需求和空间会非常有限,新成立的企业也不会以失败告终,赚不了多少钱 。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

文章插图
图1-1
如果我们将蒂蒙斯教授的理论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联系起来,我们不得不佩服机会窗口模型是一个普遍的公理 。
以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张树新为例 。当时,当人们不知道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什么的时候,她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英 。作为国内第一家ISP(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和ICP(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张树新去邮电部申请上网时,工作人员突然瞎了眼,没人知道放了什么样的,也没人知道怎么收费 。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淑馨是一个预言家,她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未来绝对是美好的 。于是,张树新在中关村路口竖起了公司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而且,她还到处宣传英海卫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享受服务内容的网络平台 。另外,为了让你的公司快速发展,
速成长,张树新还出让了瀛海威的73.5%股份,吸纳中兴发7300万元的投资 。
又是大力宣传,又是引进外资,瀛海威发展得怎么样?
非常遗憾 。这种商业模式在1995年似乎赚不到钱 。那时候,瀛海威在全国有8个分公司,拥有5万用户 。按照北京公司的经营状况,有2万用户就可以盈利的话,那么,瀛海威整体上还差11万用户 。
基于这种状况,瀛海威的决策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了,投资方决定让张树新下课,就这样,张树新彻底失败了 。
那张树新失败在哪里呢?事后,张树新总结说:我误入Internet行业,是万幸中的不幸 。我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一个正确的行业,结果还是错误的 。
现在看来,张树新的反思是对的,她确实是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了一个正确的行业 。因为在这个时候,根据蒂蒙斯教授的机会窗口模型,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机会窗口还没被打开,刚好处在行业发展曲线的O到A点之间 。另外,瀛海威的投资方也没有给张树新足够的时间,让她等到机会窗口如期开启 。所以,到最后,张树新只能是默默地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司 。
上面张树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机会窗口还没打开之前,过早地进入某一行业,等于选择了漫长的等待,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除非你有的是时间和金钱 。那么,当某个行业的机会窗口已经被充分打开,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如图中行业曲线中的B到C点之间)才进去,结果会怎么样?是不是这样的创业,就意味着十拿九稳,成功指日可待了?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

文章插图


现在我们接着看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关于加多宝公司当年想在绿茶饮料市场分一美羹的故事 。
提到中国的绿茶饮料市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康师傅和统一这两个品牌 。特别是康师傅,它曾是这个行业的拓荒者 。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的魏氏四兄弟,他们子继父业,经营蓖麻油、棕榈油等食用油制品 。
八十年代初,恰逢祖国改革开放 。由于岛内发展空间受限,魏氏兄弟决定赴大陆发展 。1988年,魏家四弟魏应行,带着全家人的重托,经香港转道来到了大陆 。
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时间里,魏家兄弟曾经在北京、济南、秦皇岛等地开办了4家合资企业,先后生产过“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 。尽管产品质量不错,但是,市场反应一般,当初随身携带过来的1.5亿新台币所剩无几 。
就在魏应行万般无奈、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经历,让魏应行嗅到了商机,不但改变了魏氏兄弟的命运,竟然还催生了一个食品王国 。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那是一个发生在火车上的小故事 。由于经常出差,又不习惯火车上的饮食,魏应行只好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 。就在他泡吃方便面的时候,香味竟然引来了同车旅客的围观,不时有人询问,这么好吃的方便面哪里有卖?
真的是问者无意,听者有意 。魏应行突然意识到:“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又这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啊!”
经过具体的实地调查后,魏应行发现,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呈两极化:一类是质量稍差的国产廉价面,才几毛钱一袋;另一类是质量比较好的进口面,价格贵得离谱,卖五六元一碗,大陆人又消费不起 。魏应行心里想: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种方便面,物美又价廉,一定有市场 。
心动不如行动,魏氏兄弟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
果然不出所料,自1992年8月,康师傅在天津开发区成立天津顶益食品公司后,康师傅的方便面马上走俏市场,康师傅这个牌子几乎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
这块市场做起来了后,魏氏兄弟将公司升级为顶新国际集团 。1995年,顶新集团开始在天津注册顶圆公司生产糕饼,1996年后又开始在杭州注册顶津公司生产饮料 。
康师傅的绿茶就是在这个时候推出来的 。
如果说康师傅方便面是由于发现了成熟市场的空白点后才一炮打响的话,那么,康师傅绿茶的市场开拓可谓是步履维艰了 。
据笔者的一位中学同学回忆,当年康师绿茶真的不好做 。那时候,他们把产品放在批发部后,根本销出去 。于是,顶津公司只好启动了很多业务代表,把整箱整箱的绿茶搬到士多店里面,告诉店主,饮料卖出去后再来结款 。笔者的同学,就是在那炎夏热辣辣的太阳下,骑着一辆破单车,穿行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上,推销着尚未出名的康师傅绿茶 。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喝绿茶的人还是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1998年里,绿茶饮料市场上,出现了另一个品牌--统一 。特别是2002年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个牌子的绿茶 。比如:洪大妈、加多宝等等 。据笔者的个人印象,最好喝的还是福建某个厂家生产的洪大妈绿茶,该饮料在冷冻的状态下,口感非常纯正 。不过,此时加多宝的名气也非常响亮 。因为加多宝的广告无处不在,什么路牌、电视、小卖店的墙壁上,都有加多宝的广告 。并且,加多宝绿茶的卖点也相当特殊,他们的技术是低温萃取,宣传单上写着:这才是真正的绿茶 。
但是,有点遗憾!加多宝集团公司打了几千万的广告后,销量才一两千万的样子,收获甚微,而市场的霸主依然是康师傅和统一 。无奈之下,加多宝只好另起炉灶,生产王老吉去了 。另外,笔者前文所提到的洪大妈绿茶,也逃不掉黯然收场的局面 。有一天,笔者连续走过五条街,竟然没有找到一瓶“洪大妈”,最后,小卖店的老板摇着头告诉笔者:“‘洪大妈’年纪大了,已经‘过世’了 。”
从刚才加多宝绿茶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某个市场非常成熟(也就是处在行业发展曲线上的B到C点之间),出现了真正的霸主之后,你才跻身进来,基本上是凶多吉少 。要不,人们不会常说“一山不能容两虎,除非一公和一母”了 。除非你已经早在这个行业中,现在的市场策略是产品线延伸,就象2008年,可口可乐联合雀巢推出原叶绿茶那样,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创业者特质理论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