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美国版美团撑不下去了?未能做成美团,却成了每日优鲜

阿里巴巴|美国版美团撑不下去了?未能做成美团,却成了每日优鲜

文章图片


经过疫情爆发初期的飞速增长后 , 美国生鲜电商Instacart开始直面估值泡沫的破裂 。
据外媒报道 , Instacart近日主动将其估值下调至100亿美元 , 这已经是该公司年内第四次自降估值 。 与此同时 , Instacart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人事动荡 , 各项新业务的开展状况并不顺利 。
10月底 , Instacart负责广告业务的副总裁Ryan Mayward透过社交媒体宣布离职 , 这是距离其接替前首席营收官Seth Dallaire掌管Instacart的广告部门不过短短1年左右 。 而且就在Ryan Mayward离职之后不久 , Instacart再次叫停IPO计划 , 原因是对市场前景感到悲观 。
虽然Instacart将搁置IPO的锅甩给了市场大环境 , 但一众媒体、分析师都能看出 , 自身业务面临的瓶颈 , 才是Instacart最大的麻烦 。 不断下调的估值 , 就是最好的证据 。
从中国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 , 到美国的Instacart , 生鲜电商平台在过去一年遭遇了诸多挑战 。 这不禁令人发出疑问:究竟还有谁能做好生鲜电商这盘生意?

(图片来自UNsplash)
四度自降估值 , Instacart撞上天花板2012年6月 , Instacart在美国加州正式成立 。 从名字就能看出 , 这家公司要做的是生意及其卖点——instant表示即时 , cart及购物车 , 主打“一小时达”的生鲜即时配送服务就是Instacart的看家本领 。
Instacart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 , 平台采取的是轻资产运营 , 为用户、商家提供撮合交易的桥梁 , 用户线上下单 , 商家准备商品 , 众包骑手负责配送到家 。 目前 , Instacart的业务辐射北美5500多个城市 , 85%以上的美国家庭和70%的加拿大家庭都使用过该平台的服务 。
快 , 是Instacart的王牌 。 在外卖软件尚未普及 , 亚马逊都没法实现及时达的年代 , Instacart做到了“一小时达” 。 大幅缩短的配送时间 , 让易损耗的生鲜消费线上化成为现实 。 国内的一众生鲜电商、即时零售平台——包括美团、达达、叮咚买菜等 , 都从Instacart的身上吸取了不少灵感 。
和国内一样 , 在疫情爆发之后 , 北美消费者的生鲜线上购物需求暴涨 , Instacart也迎来了红利期 。 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配送需求 , Instacart一度启动多项临时招聘计划 , 在2020年上半年扩招了近30万名跑腿员工 。
然而 , 回顾其的发展历程能发现 , Instacart作为美国生鲜电商、即时零售的开荒者 , 确实成功建立了先发优势 , 在一级市场融资不断、估值一路飙升 , 但也过早承担了资本的无限欲望 。 估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错位 , 早已为日后的泡沫破裂埋下伏笔 。
2015年完成2.2亿美元C轮融资时 , Instacart的估值暴涨至20亿美元 , 正式迈进独角兽行列 。 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完成D、E轮融资之后 , 随着另一家日杂百货配送服务商Webvan的破产 , Instacart一家独大的趋势愈发明显 , 估值也整整翻了一倍 , 达到47亿美元 。
接下来就来到Instacart的高光时刻——2020年 。 这一年疫情席卷北美 , Instacart则逆势而上 , 一年内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 , 共筹集了4.35亿美元资金 , 估值达到177亿美元 。 2021年首次传出IPO传闻时 , 其估值已高达近500亿美元 。
5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在当时 , 这是美国估值第二高的独角兽 , 仅次于马斯克的SpaceX , 超过了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 。
不过疫情红利总有消退的时候 。 来到2022年 , 下调估值对于Instacart来说变成了家常便饭 。
今年3月、7月和10月 , Instacart已三次主动下调员工购买公司股票的行使价 , 对应的股票公允价值一路从去年底的390亿美元下调至130亿美元 。 第四度自降身价将估值下调至100亿美元之后 , Instacart的估值就只剩巅峰时期的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