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二 )


天禹文化产业集团是故宫的合作伙伴 。 该集团副总裁、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刘欣说 , 常有家长问在故宫能学什么 , 怎样学 , 学了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
刘欣总结 , 从故宫能挖掘出3个与科学教育直接结合的点——特定条件下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精神 , 以及建立科学历史观 。
“我们所有课程中的问题都可以看作一个限定条件的问题解决项目 。 ”刘欣介绍 , 在讲故宫防火设计时 , 孩子会觉得 , 当年的人怎么这么“傻” , 今天我们灭火多么方便 。 但如果让孩子回到特定历史年代 , 他们能怎么做?他们能比古人做得更好吗?在这种换位思考中 , 孩子们能明白 , 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进步 , 在历史发展中 , 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且 , 孩子们也会理解客观局限性对思考判断的影响 , 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被局限的情况 ,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事物 。 “不盲从权威 , 不断转化思维 。 ”刘欣说 , 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
赵洪涛表示 , “双减”了 , 更需要推动在场馆开展的科学实践教育 。 对于博物馆来说 , 可以基于博物馆展览、藏品、专家、馆外自然保护区、化石发掘地等资源 , 针对不同受众 , 设计实施系统、多元、规范的教育体系 , 形式包括但不局限于博物馆故事、主题讲解、展品探究、实验室探究、科学表演、科学绘画、主题讲座等 。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怎么系统化建设教育体系 , 并且会一直努力下去 。 ”赵洪涛说 。
科学实践活动要向“乌镇艺术节”取经
除了博物馆 , 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教育其实也可以发生在很多地方 。
正如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发出的通知所说 , 学生要“走出去” , 学校也要把好的科普科教资源“请进来” , 要联合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 。
吴俊杰 , 以前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北京景山学校创客教育老师 , 现在 , 他回到了大学 , 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 他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 , 最近还和导师一起开展了新时代科创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方略研究 。
吴俊杰最近关注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市面上那么多给孩子玩的“科学盒子”(探究类学习教具包) , 究竟有没有用?小孩从学龄前就开始玩“科学盒子” , 知道了一些有意思的物理现象 , 那等到他们真正学习科学课的时候 , 老师还教什么呢?
吴俊杰跟一线的教师沟通后发现 ,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 对其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维度是完全不同的 。 比如幼龄的孩子 , 主要是要进行感性体验 , 重在动手操作 , 产生兴趣;更大些的孩子重在科学体验 , 快乐探究;再大些的孩子 , 则要学会做问题分析 , 学科融合 , 产生科学认同 。 在小学阶段 , 更倾向于进行能力维度的评价;在中学阶段 , 则更倾向于项目式的评价 。
吴俊杰认为 , 科学实践活动是以中小学的科普、科研、科幻、科创为核心的一项综合的跨学科主题活动 , 活动应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内容 , 以综合科普沙盘展示—科学运动会—机器人竞赛—科学演艺活动为驱动形式 , 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一体化 。
此外吴俊杰还认为 , 创客教学会从技术导向向教学导向迁移 。 未来 , 或许还可以向乌镇艺术节学习 , 从科创演艺的角度出发 , 整合科学艺术展览、竞技和工作坊教学活动内容 。 他建议 , 要加强教师培训 , 提升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 。 “我还希望能开展年度科学实践活动典型案例的征集 , 比如这么多‘科学盒子’ , 究竟哪些更受欢迎 , 通过这样的活动 , 把家庭、社会 , 以及学校的未来连接在一起 。 ”吴俊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