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牵手Waymo,极氪跑步进入无人驾驶时代( 二 )


Waymo算上“前世今生”发展已有十余年,在同行业中其测试车辆数、路测里程以及商业化均走在前列。吉利作为国内首家民营车企,虽不及欧美、日本等车企历史悠长,但年销量也是百万级别。
两者在各自领域都是领军者的存在,但自动驾驶并非单一赛道上的产物,吉利与Waymo的行动很好地给出了自动驾驶的新答案——汽车与算法的融合。
头部玩家的互相选择纵使Waymo身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先行者,但终究仍无法跳脱出科技公司的属性。
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戴森为例,其造车项目始于2016年,尽管预计投入高达25亿美元,但限于汽车工业的复杂性,以及商业化难题,只得于3年后悻悻出局。对此,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坦言,汽车产业链供应商对新玩家收费更高,高成本抬高了售价,自然没有人愿意买单。
可见,造车不仅费时烧钱、技术壁垒众多,还需自建工厂、搭建上下游产业链条,这对于仍靠输血、急需落地的科技公司而言,可谓费力不讨好。
如此境遇之下,同车企合作,似乎成为了互联网科技企业开辟造车路径为数不多的选择。而Waymo作为技术型企业,显然更能明白这个道理,走合作路自是必然。
不过,具备造车能力的车企众多,Waymo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先行者,此番选择同极氪合作,背后流露出怎样的意味。
一般来说,造车新玩家借由车企合作造车,大多出于经济效益考量,以省去亲自下场造车的各类成本,车企亦能消耗闲置产能。此类合作中,车企往往不会过多参与车辆设计,而是以代工的角色提供产能。
极氪则不然,自创立以来,极氪便试图走出有别于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第三条路,其核心在于共创。而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变革期当下,极氪此次牵手Waymo,为其开发无人驾驶专属车辆,显然跳脱出了单纯代工、提供产能的模式。
具体而言,该车辆基于极氪浩瀚-M架构打造而成,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的产物,极氪自身参与了产品设计与优化。
W牵手Waymo,极氪跑步进入无人驾驶时代
文章插图
据公开资料显示,浩瀚-M架构是全球首个专为无人驾驶场景研发的智能移动出行平台,基于SEA浩瀚架构的技术与经验积累,面向无人驾驶应用场景。这既是Waymo所需,亦契合极氪一贯的共创打法
因此,Waymo选择极氪的背后,除了对极氪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商业拓展潜力的肯定之外,或许还透露着共创的意味。而二者耦合,也透露着极氪的下一步——深化智能驾驶之路。
不难想象,通过与Waymo的先行合作商业化试点,浩瀚-M架构未来也同样可以反哺到乘用车市场,从而提升极氪品牌行业竞争力。未来,计划基于浩瀚-M架构推出针对中国市场使用场景的车型,或许是极氪的下一步。
终年初,吉利与百度共同出资组建的汽车品牌集度,再到此番极氪与Waymo合作,无一不彰显着——当下,车企牵手无人驾驶公司似乎已成主流。
而从面向智能电动时代的SEA浩瀚架构,再到面向无人驾驶时代的浩瀚-M架构,极氪技术发力点似乎也正在向无人驾驶迭代。
诚然,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还需顶层框架政策与法规层面的支持,但置之长远来看,落地是必然。
于内于外间,既是极氪对未来商业思考的前瞻性表现 ,亦是基于当下环境的务实路线,看起来它正走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