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邺|35岁互联网人都去哪儿了?( 二 )


经过血泪史的打磨,现在,李卓澄习惯用极其冷静的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
疫情的铺天盖地,导致连锁茶馆生意受重创,店铺遭遇“关店潮”。“疫情导致我们亏损的比较惨,但幸好我们还活着。只不过规模变小了,人员减少了。”李卓澄表示,轻装上阵后,活得却比原来滋润多了。
实际上,创业时代,大浪淘沙,活着就已经赢了很多人了。
“以前追求规模,现在感觉最好的策略就是别瞎折腾。这不是佛系,而是审时度势。从前,讲个故事投资人的钱就源源不断,现在需要自负盈亏,自力更生。”李卓澄认为,To VC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有一千种死法,但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生存。”他曾说。
“现在的创业者,稍微成熟一点的都不会考虑太多融资的事情。”李卓澄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年轻人最好别创业。”他顿了顿说。
流量红利已经逐渐消散,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的浮躁阶段已经过去了,对于投机主义来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生存。
在创业生涯中,李卓澄也会有其他的选择。之前的创业同行伙伴后来要么去了大厂,要么去了投资领域,对于学历背景不错的李卓澄来说,找个企业进入管理层并不是大问题。但是他并未选择这条路。
“身边创业的人,基本上失败后都没有再创业了,都进了公司,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已经跑出来,实现财务自由了。”他表示,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公司管理层压力也非常大。
从业人员在33岁左右就会有职业瓶颈,但是向上的坑位是有限的且稀有的,这意味着依旧有许多人面临淘汰的局面。
“写代码这件事,以前的机遇很好,有的人可能很快升管理层。但结果却导致技术能力反而跟不上了。两年不写代码你就被淘汰了,年轻劳动力便宜、体力又好。”李卓澄提到:“大家出来做什么?做微商,卖保险,也有很多人卖茶,大多是人脉变现的逻辑。”
“整个社会缺乏发展的增量,而且这些年发展太快,整体比较浮躁,期望值过高。”谈到互联网行业的焦虑,李卓澄提出自己的观点。
面对如此困境,静心沉淀,踏实做事,则一定会有曙光。
二、不是被动淘汰,而是主动选择刘邺 软件开发 39岁
“33岁的IT从业者是高龄,这个观点是事实。”刘邺无奈地笑了笑说:“这样算下来,像我这样39岁的程序员可以准备退休了。”在IT行业打拼13年,刘邺似乎看惯了职业生涯的“世态炎凉”。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实或许很骨感,但是理想可以依旧丰满。和许多职场老兵一样,刘邺从基层技术人员逐步走向管理层,如今,其职位是部门经理。
“我们公司规模不大,但是35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一半。任职5年以上的老员工变动不大,新人员变动很大。”他承认,“随年龄在增加,精力已经不能和年轻人比拼。”但他认为年龄的焦虑仅是次要:“在IT行业,技术变革快的冲击比人员在冲击更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9岁的刘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一族。“有的时候想到家庭,特别是两个小孩子,感觉自己都不配有二十岁时候那种迷茫。”生活不断推着自己往前走,刘邺认为目前职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实实在在做点新事情”。“这也是反内卷的方法之一吧。”
“一个工作1年的IT人员和3年经验的人差别很大。但一个从业5年的人和从业8年、10年在人差异可能就很小。所以可以这样说,从业5年以上的人在互联网行业跳槽或者再就业,从业年限更低会更具优势。除非从业者能够站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在顶端,不然竞争将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