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三农”,互联网最后的红利:张同学、李子柒不是“标准答案”( 三 )


张同学向往的农业领域 , 与李子柒做的自有品牌 , 还是有所差异 。 前者可能倾向于生鲜方向 , 后者为食品加工的消费品 。 农业并不是资本追捧的赛道 , 目前只有流量和交易基础设施 , 所以一直还未让短视频带来现代农业的转型 。
没有资本青睐 , 也能理解为什么更多农村IP偏向广告和直接卖货 , 而非自创品牌了 。 加之看到李子柒与微念的纷争后 , 薇娅、雪梨因为偷税漏税而被封杀 , 未来资本投向达人或MCN概率会更低 。
除了蜀中桃子姐、李子柒 , 这类已实现农业品牌化的IP 。 也有一批三农IP借助短视频 , 切入农业更上游的“种植”或“养殖”服务中 。
快手上的江苏小苹果、现代农业许老师就是典型代表 。 他们通过传播种植技术(知识付费) , 售卖农资产品 , 或提供种植技术咨询 , 来助力乡村振兴 。 甚至 , 他还用私域经营的“漏斗思维” , 在粉丝中筛选可合作的伙伴 , 共同经营新账号 , 另类的“乡村合伙人” 。
以上案例 , 多是头部有代表性、知名度高的三农IP , 他们的吸金能力都存在千差万别 , 更别提不知名的腰部以下达人 , 大部分做成“副业”状态 , 当然也不排斥有“用爱发电”把三农内容当作情怀去做的人 。
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 平凡人都需要“恰饭” 。 而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做“三农IP”创业的前提:一是内容 , 本身是否擅长 , 能否快速学习;二是资金 , 有钱不着急变现;三是资源 , 有供应链优势 , 则带货跳出广告 。
平台最后的“溢出”红利农业电商 , 并非新事物 。 几大电商平台 , 早有布局 。
2012年 , 县域电商中的“遂昌模式”与淘宝农村战略相结合 , 出现首个亿元淘宝县 , 一时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 , 可惜这股热潮并未延续久远 。 2015年 , 京东也升级了农村电商战略 , 加速“农产品上行 , 工业品下行” 。 同年 , 拼多多抓住社交红利 , 成功切入农业电商 , 直至今日仍抛出百亿研发费用 , 进行深挖 。
鲸商曾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农业战争”》一文中 , 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阿里、京东、拼多多改造农业 , 围绕农产品 , 尤其肉蛋果蔬品类的交易环节切入 , 分别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 , 战略核心是打通农产品直接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线上短链 。
无论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怎么玩出花 , 平台间的产地供应链之争 , 才是“终极之战” 。 如今 , 随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加入 , 无疑是在流量端呈现了三农红利的“溢出效应” 。 老农经历了过去的PC时代的农业电商1.0时代 , 到社交裂变为纽带的2.0时代 , 向短视频/直播时代的农业电商3.0过渡 。

新农人 , 不仅体现在对新工具的使用 , 更是年轻一代农人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方面更能融入现代农业的要求 。 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 , 截至2021年10月 , 95后“新新农人”数量超过12.6万人 , 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
“新新农人”群体普遍具备本科、大专学历 , 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 , 95%以上均为返乡创业的“农二代”、“果二代”、“批二代” 。
另一方面 , 拼多多也在抬高百亿补贴的准入门槛 , 倒逼商家农户转入规模化的深耕细作和精细化的品质升级 , 从供给端掀起了一场结构性的进化与筛选 , 从生产源头提升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 。
【软件开发|“三农”,互联网最后的红利:张同学、李子柒不是“标准答案”】可以预见 , 未来三农IP因为有更多“新新农人”的加入 , 在呈现百花齐放的同时 , 更会把整个创造门槛、生存门槛拉高 , 而平台的三农红利也将加速“溢出效应” , 同样农业电商的发展也将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 , 回归产品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