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大的难题,不是缺钱( 二 )


同时艾瑞调查数据还提到,2012年豆瓣超过80%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而在2018年腾讯指数的报告里,豆瓣大专和高中学历的用户占比接近50%,有下沉的趋势。
在用户数方面,在PC互联网时代,豆瓣有过高增长期。根据公开信息,2013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均达2亿,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一倍。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14年至2021年,豆瓣APP用户整体呈上涨趋势,月活从300万增长到1200万上下,而日活目前在300万左右。在用户粘性方面,人均单日启动次数由3次左右上涨到7次左右,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由10分钟左右上涨到30分钟左右。
尽管上涨缓慢,阿北想主打的长尾效应的确在奏效。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大爆发,PC互联网时代就有大量用户的豆瓣,没有成长为过亿级的大APP,的确也是一大遗憾。
在七麦数据上,12月,豆瓣在应用商店免费榜的总榜上排行212名,社交类排行12名,日下载量在3000次上下。而同为社区型产品,积极拉新破圈的知乎总榜排行75位,社交类排行5名。资深产品经理判官对深燃表示,在中国互联网网民基数呈十倍、百倍放大时,豆瓣APP的日活还处于300万的水平,“某种意义上来说,豆瓣是失败的”。
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环顾整个互联网市场,还没有豆瓣的替代品。
一方面,对优质书影音内容有需求的用户来说,豆瓣仍是最优产品。“知乎在书影音作品的问答和评价上,可以覆盖一部分豆瓣内容场景,但整体上,作为一个聚焦文艺青年的社区,豆瓣的确是唯一的选择。”判官说。另一方面,以组长建群,群员发帖跟进的豆瓣小组,激发用户自发生产内容,尽管争议不断,但也还是被部分用户视为同好交流的重要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从业者匆匆提到,“书影音的评分,目前也只能参考豆瓣。”在她看来,尽管豆瓣评分近年的确存在刷分现象,但对比猫眼、淘票票,以及视频平台本身的评价体系,还是更公平,也更有参考价值,能影响作品的口碑、收视率甚至市场预期。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于2015年在上海电影节的报告提到,周末上映的电影,豆瓣平均评分每高一分,一家电影院就多赚35万的票房。
可以这么说,兼顾了“无法替代”和“难以增长”两种气质的豆瓣,难有活力,但也难以被取代。
靠什么赚钱?豆瓣上一次公开的融资信息,还停留在2011年由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投资的5000万美元C轮投资。2018年,豆瓣阅读、豆瓣音乐先后分拆,前者完成6000万元A轮融资,后者与VFineMusic合并,完成A+轮千万美元融资。
那么,多年未融资的豆瓣,钱从哪来?
2021年年初,豆瓣产品团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豆瓣的主要商业化模式是广告营销、垂类分销、内容变现、电子商务以及知识付费。并表示,截止到目前,豆瓣仍然是以广告营销流量带来的收入为主。
豆瓣的商业化一直被外界评价为太过克制。事实上,多年未融资的豆瓣,在商业化上的尝试并不少。
在2017年的5.0版本,豆瓣首页新增“市集”,用户可以选购心仪的商品和豆瓣周边,还新增了“豆瓣书店”,用户可在豆瓣购买图书,也支持添加到购物车。就是在这一年,阿北在发布的《年中业务调整》的公开信中表示,将团队分为了“用户线”和“营收线”,前者以用户增长提速为阶段目标,后者成立以营收为目标的内容事业部,“市集”相关的事业部,品牌广告、效果广告等一起构成大商业团队。他还表示“要务实”,关闭了没有起色的业务,包括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