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线下门店关闭,IP生意难做,曾经的“亚洲抢钱天团”没了朋友( 四 )


尽管具有排他性 , 但由于IP价值不对等 , 最终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 以王源参与创作的ROY6为例 , 更多的只是作为王源个人IP的衍生品 , 而不是LINE的衍生品 。



另一方面 , 从产品端看 , 当社交生意难成时 , LINE以授权IP形式进行产品联名 , 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 。 据财经无忌不完全统计 , 近3个月来 , LINE与星巴克、九号电动车、飞利浦、支付宝、劳力士、乐町、雷士照明等品牌合作;从分类看 , 涵盖低中高端 , 囊括传统品牌与新消费品牌 。
这种铺陈式的联名所带来的弊端是 , 让LINE仍重复着“萌”的特点 , 所传递的是陈旧的品牌形象 。 从本质上来说 , 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效联名” , 而不是“破圈联名” 。
而从长期看 , 这种“重复”无法让LINE的IP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
这种“铺陈式”的联名某种程度暴露出的是 , LINE在中国市场上的保守战略 。 这份保守或许源自LINE在中国社交生意场上的落寞 , 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消费市场洞悉的滞后 。
后起之秀的成功说明了一切 。 在中国 , 无论是泡泡玛特新IP公司 , 抑或是如玲娜贝儿背后传统IP企业迪士尼 , 都印证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均能在中国广阔消费市场跑通的硬道理 。
只是这时候 , 随着线下门店的关闭 , 留给LINE的时间已不多了 。
重复的老路已行不通线下门店陷入“关店潮” , LINE FRIENDS是不是就会因此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区授权业务负责人成敏玮最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
在加入LINE FRIENDS前 , 成敏玮曾在迪士尼供职11年 , 这一身份让她对IP产业链有了很深理解 。 LINE尝试找到一个新故事 , 摆脱线下旗舰店的重资产模式 , 以更轻的方式扎根中国市场——比如将门店缩小到100平方米左右 , 并加强与商业地产的合作 。



在回复《第一财经》的邮件中 , 她这样写道:“你可能会看到LINE FRIENDS主题的奶茶店、民宿、农场等 , 甚至有一天会看到小酒馆、拉面馆 。 ”
从当前IP主题店形态来看 , 成敏玮谈论的仍是以“零售+餐饮”为复合业态的IP主题 。 这与LINE之前的线下门店并无不同 , 只不过功能更细分 , 也更重体验 。
此前 , 如《火影忍者》一乐拉面、Bonbons Hello Kitty Café等均是典型案例:从拉新层面来看 , 前期确实能够以经典IP形象收割消费者 。 但这一模式的难点在于 , 在授权形式下 , IP授权方与IP运营方存在博弈 。 LINE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容许运营方进行本土化改造 , 这一点或直接影响门店盈利 。
在IP方面 , LINE上线了mini系列 , 让家族中的主角纷纷回到小时候 , 以进入母婴市场 。
这一增量市场的拓展 , 瞄准的是新一代宝妈宝爸 。 这一万亿市场虽具有广阔前景 , 但随着母婴消费高端化与精细化趋势加剧 , “颜值”只是新一代宝妈宝爸众多考量中的一环 。
对于LINE来说 , 所承担的联名隐形风险或许将大大加剧 。
更为重要的是 , 目前公开资料中 , LINE并未透露IP的运营模式 , 这关乎LINE究竟该如何与受众互动 。
张章所处的“玲娜贝儿的后花园”正是一个以自发组织的形态而存在的运营案例 。 财经无忌观察发现 , 群内信息互动频次高 , 且讨论维度多元 。 如玲娜贝儿的视频、迪士尼的运营策略、衍生品安利或打假等 , 在无形中 , 粉丝间形成了较强粘性 , 加强了对“玲娜贝儿”这一IP的认同感 。
如果说玲娜贝儿是依靠粉丝的自发组织 , 那么泡泡玛特的运营模式则更像是“有意为之” 。 一方面 , 得益于泡泡玛特不断扩容的IP池维持了受众的新鲜感;另一方面 , 高线城市门店数量的增加保证了线下购物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