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连续5年亏损,如今年销千万,小众类目如何在天猫逆袭( 二 )



在越南的第七个年头 , 刘文辉越想越火大 , 干脆辞职回国 , 自己创业 。

“晚”
文峰书屋 , 是刘文辉回国后开的一家书店 , 他想用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先普及一部分人 。 “文峰”两个字 , 取自刘文辉老家——山西晋中市祁县的一座古代砖塔:文峰塔 。 文峰塔下一部分已经悬空 , 塔身已经有倾塌的风险 , 网友亲切的叫它 , “塔坚强” 。

在国外的几年 , 文峰塔一直是刘文辉心中的支柱 。 他这么说的时候 , 一点也不显造作 , 一身简单的装束 , 扔到人堆里找不到 。 张而不扬 , 既是他的气质 , 也像极了文峰塔 , 许久也不肯跌倒 。



“文峰”两个字涉及地名 , 刘文辉提交的品牌注册没有通过 , 左思右想改名“晚峰” , “我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晚 , 上学晚 , 懂事晚 , 创业也晚” 。 书店没做多久 , 刘文辉便觉得不行 , “不是所有人都对读书感兴趣” , 直到有一天在博物馆 , 看到了榫卯 。

“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 , 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幸而同在这个时代中 , 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 , 搜集实物 , 考证过往 , 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 , 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 对我国历代文物 , 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 , 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 ”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木头的温和最能表现中国人的气质 , 木制古建筑融合了艺术、工程、物理、数学等等学科 , 榫卯又是最具中国文化基因的特色之一 。 “二维的图片 , 包括梁先生的手绘 , 虽然直观 , 但不够直接” , 为什么不把这些古建筑 , 缩小做成积木玩具呢?

榫卯契合的无缝拼接使得古建筑无需钢钉固定 , 尤其斗栱(古建筑中的飞檐和屋檐 , 需要依靠斗栱作为承载受力传导到柱子上) , 是支撑木建筑如此华美又能够屹立不倒的最重要部件 , 是承载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 只要做出的东西足够精美且老少咸宜 , 就能完美契合刘文辉想要传达的东西 。

2012年底 , 刘文辉开始尝试做斗栱玩具 , 每个斗栱模型都从现存的古建筑或是梁先生手绘稿中还原 , 从佛光寺斗栱 , 到梁先生手绘里流传最广的三跳斗栱 , 再到故宫柱头、应县木塔、南禅寺 , 每个部件均可自由拆卸、组装 , 能让把玩的人了解每块部件的作用 。



如果说梁先生是把晦涩难懂的《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通过考证 , 编著成我们能更易读懂的内容 , 那么刘文辉则是把这些二维的知识和画面作了最为直观的三维呈现 , 并把它带给每一个普通国人 。

刘文辉 , 从总经理 , 变成了木匠 , 此后的5年里 , 他开始了年入2万元的日子 。

十年之后
做了7年的总经理 , 刘文辉积累的丰富的运营和市场经验 , 支撑着他相信“这东西一定能行” , 而且市场上“没有一家做这个(斗栱玩具)的公司 , 即便有木制玩具 , 做的也是国外的” 。 这像极了一百年前的建筑行业 , 成堆的洋建筑打得中国古建筑摇摇欲坠 , 人心思变 。 一百年过去 , 历史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在这里重演 。

没有现成的机器 , 刘文辉投钱做机器 , 没有现成的工艺 , 他自己带着工人一起研究 , 日复一日 , 前期每年投入20-30万的资金 , 营收只有可怜的2万元 , 一直到2016年 , 年收入也仅有6万元 。

为了提升美感 , 刘文辉报考了中国美院美术学研究生 , 飞檐的一点点角度 , 产品的每个颜色 , 他都“斤斤计较” 。 为了打磨木孔 , 刘文辉投入近10万元 , “没有人会为了小孔里的光滑程度就投入10万 , 赚的可能都没有这么多” , 但只要看到进步 , 哪怕只是一点点 , 刘文辉都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