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产品人需要关注的三点变化( 二 )


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是怎么做还是要多摸索摸索,我认为可以从零售业找寻更多的灵感。
二、是增长的逻辑变了过去互联网是怎么做增长的呢?
一开始是去找便宜的流量,是流量逻辑,哪个渠道的用户便宜我就去哪个渠道买。后来这个逻辑不行了,线上的流量很贵,甚至比线下贵,所以早几年就有公司重返线下了。
然后大家就开始拼功能和功效,说白了就是强调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多快好省”,但是很快这个招也不大有效了,因为基本效用都能满足,超出的部分其实就看用户愿不愿意相信了。说实话讲多了用户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再往后,我估计就得用新的逻辑了,有点类似于传统消费品的品牌逻辑。
品牌逻辑的意思是说大家在基础效用上都差不多,那我就给你讲一个理念或者一个故事,让用户产生认同,然后购买产品和服务。
用户需要先接触这个理念和故事,产生认同,最后才是购买或者使用。这就很想品牌策略,先细分定位,讲品牌故事,然后在用户心智中产生锚点,最后占据用户心智,用户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先想起这个品牌和产品。
譬如像三顿半这样的新消费品公司,传统认知上它就是卖咖啡的,但是三顿半说:不,我是一家内容公司,我是卖内容和理念的,咖啡只是载体和形式。三顿半显然更关注对用户的内容和情感输出,以及和用户的互动。
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意思,以后就是讲故事的时代了,谁的故事讲的更好谁的产品卖的更好,至于粗暴买流量,可以是可以,但估计成本没有人能撑得住。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要想办法将品牌符号和调性融合到产品设计里面,产品本身也需要起到传递品牌理念的作用,当然最终是为销售服务。
少楠的flomo就是这么个例子,他自己也承认光说产品的话也就是个60分,但是加上理念和故事就到了80分,所以大家的反馈就比较好。
在flomo的传播过程中,其实就是这个逻辑,先是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去讲这个产品背后的理念和方法,让用户产生认同和认知,用户实际使用之后再产生比较好的口碑。用户如果上来直接用未必觉得flomo特别好用,所以少楠的做法是让用户先看产品说明,看了之后再用就好很多,这种说明也是一个产品设计。
大家使用这个产品不再是因为功能,而是认同理念,再使用功能,功能能及格就基本能成,实际上理想汽车也是类似的逻辑。刚开始的时候理想汽车肯定有很多小问题,但是第一批用户首先是认同理想汽车的理念,产品然而是之后的。
三、和用户更多的日常互动这个其实很重要,过去我们也强调和用户互动,了解用户,但是是怎么做的呢?一般是接客服电话或者做用户调研,日常其实是不会和用户互动的,但是以后可能可以多花点时间和用户交朋友,在群里聊几句,对于业绩来说这没什么用,但是可以传递出很多理念和价值。
如果能和用户交朋友,那么用户自然会更信任你,相比于陌生人,大家都更相信朋友,所以朋友的力量其实比我们想的更大。
当然目前还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我认为罗永浩老师在这块就做的很不错,他搞直播的时候说,我们不为了卖货赚钱,就是交个朋友,不管这个话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至少传递出一种理念,大家听了更舒服,反正都是买东西,我哪里买不是买,再说价钱也差不多。
所以以后还是要多注重和用户的日常互动,不要和私域等同起来,还是不一样的,不是为了直接卖货的。
四、最后总的来讲,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其实是提高了的,虽然入门的门槛本来就因为需求远大于供给而提高了,现在这种提高也开始往已经入了行的产品蔓延,当然我认为现在还只是个苗头和趋势,还没有到变成一个明确要求的时候,但未雨绸缪,我想大家还是先琢磨琢磨比较好。有些事吧,有点说不好,万一来的很快至少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