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科普类短视频,真的在传播科学知识吗?还是在收割流量?( 三 )


例如 , 有些短视频账号在对一些暂未获得行业权威机构认证的一般性科技成果进行报道时 , 就擅自以“全球首个”、“世界第一”、“国际首创”等的极端表述进行传播 , 夺人眼球 , 获取畸形流量 。
同时 , 部分科普短视频还存在着大量使用“据悉”、“据了解”等模糊表述描绘科学信息来源的情况 , 使得受众无法判定短视频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度 , 长远来看 , 必将影响用户对账号内容的信任度 。 甚至 , 有的短视频传播的内容不仅与科学普及毫不相关 , 涉及商业运作推销产品 , 甚而宣扬的是伪科学内容和封建迷信 , 严重扰乱了公众视听和科普秩序 , 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科普进程的推进 。

三、传播矩阵未就与流量多元裂变间的矛盾在科学传播矩阵方面 , 当前科普短视频大多具有传播内容同质化倾向 , 且没有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科学品牌以及完整的科学传播矩阵 。 而与此同时 , 移动网络用户群体数量呈几何性增长 , 各移动媒体平台中的用户日活跃度稳步提升 , 互联网平台吸纳了丰厚的流量 , 通过圈层效应和载体支撑 , 流量丰沛且实现多元裂变 。 科普短视频能否把握机遇构建传播矩阵 , 实现流量收割 , 是传播矩阵未就与流量多元裂变间矛盾的核心所在 。
(一)科普作品差异性分发规划欠缺从科学传播品牌内部来看 , 同一科普品牌所生产的科普内容普遍无差别地分发在其各大传播平台中 , 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传播思路和传播规划 , 仅仅是科普内容的简单搬运 , 缺乏针对各平台受众特征的二次创作 。 以本研究中的“咣当地球视频”科普品牌为例 , 其4月21日在该账号开设的各大媒体平台上均发布了有关“海洋有毒生物”的科普视频 , 而在不同的平台中发布的则是同一条时长为52秒的短视频 , 只是在短视频标题中采取了略有差别的表述 。
例如 , 在抖音平台上 , 该科普短视频题为“假如海洋毒物有段位 , 河豚排末尾 , 最强王者毒性可毒死60位成年人#抖音全民好书计划” , 在快手平台上 , 该科普短视频题为“假如海洋毒物有段位!河豚只能排末尾#涨知识” , 而在哔哩哔哩、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分发平台中 , 均使用上述相近表述 。
从各项指标来看 , 除抖音平台外 , 其余媒体平台上该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均不理想 , 甚至微博平台上该短视频仅收获了 1 次转发、1条评论和4次点赞 。 科普短视频的“无差别搬运”不仅不利于科普资源效益的充分开发和流量积累 , 同时也限制了不同媒介平台传播优势的发挥 。

(二)科学品牌之间合作联动贫乏从科学传播品牌间的联动合作方面看 , 除中科院系统所属的各科研院所偶有联动互动外 , 基本没有科学传播品牌间的合作互动 。 这可能与科学传播品牌的运营主体性质有关 , 官方科学机构及科学家个体有其体制内的所属、合作关系 , 运营科普账号时 , 也会受其影响与上级单位和友好单位优先建立合作互动关系 。
而对于由商业团体运营的科学品牌而言 , 获得经济效益是其追求的关键目标 , 因此很难与其他同为商业性质的科学品牌建立合作互动关系 。 然而 , 单一科学品牌的传播能力毕竟是狭窄而有限的 , 打造大众科普网络仍需要各类科学传播品牌的共同力量 。
(三)高辨识度的科学传播品牌鲜少从科学传播品牌的运营发展来看 , 除伴随着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诞生和发展的“科普中国”品牌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以外 , 几乎再没有其他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科学传播品牌 , 政策、资金等都成为限制科普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