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网约车暗流涌动,滴滴为何卡在七成( 二 )


而在出行领域 , “好用”即指用户出行需求可以被快速响应 , 且为之建立起的一系列履约和服务体系 。 滴滴近10年积累的技术与运营优势 , 即便下架 , 也难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被“半路出家”的后来者轻易消解 。
但在经历数次重大挫折后 , 滴滴已然处于守势 。 无论是聚合打车 , 走平台模式的百度美团 , 还是吉利旗下的曹操 , 自营模式的T3出行 , 抑或是三种模式兼具的高德打车 。 在长达一年的“攻坚战”中 , 始终未能真正撼动滴滴的霸主地位 , 个中缘由同样值得深思 。
聚合平台需要合规在一众后来者中 , 基于地图软件的聚合打车平台 , 是最具“性价比”的超车方式之一 。
阿里系的高德 , 早在2017年就开始推行聚合打车模式 。 在此生态中 , 高德打车负责用户引流和底层能力建设 , 出行平台专注于业务经营和车辆、司机管理 。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 在新开城市拿到网约车运营资质后 , 只要线下服务能力完备 , 借助高德打车的基础用户量 , 一个星期就能完成开城准备 。 而高德也可以通过接入的出行服务商 , 以低成本快速覆盖全国市场 ,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合规率等问题面临的监管风险 。
从用户数据来看 , 高德日活稳定在一亿以上 。 但从高德打车的日均订单数据看 , 通过高德打车的用户占比在正常情况下 , 不到7% 。
美团入局网约车的时间实际并不晚 。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情人节的南京 。 从2021年7月起的第二个窗口期 , 美团打车迅速上线了新版APP , 且在两个月内把服务范围扩展至二百多个城市 , 其中37个城市已经开通自营业务 , 其他城市以接入三方的聚合服务为主 。 截至2022年6月 , 美团打车日单量约为110万单 , 其中自营与聚合比例约为4:6。
从扩张力度也可发现 , 美团在业务上线前 , 以储备各个城市的网约车运营资质为主 , 待窗口期一到便迅速铺开 。 在各个城市的运营手段中 , 也不乏“全天候免抽佣”“无门槛领取高峰时段免佣卡”等政策 。
但滴滴通过十年运营积累的 , 远非存量用户与司机规模 。 虽然失去了在聚合平台与支付宝小程序的流量 , 滴滴在微信端的各类小程序并未下架 。 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流量入口 , 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滴滴存量用户的流失 。 而用户对于滴滴的使用惯性 , 也成为了司机留在滴滴跑单的理由 。
除此之外 , 合规问题一直是聚合平台的核心痛点之一 。 其原因在于 , 为了规模扩张 , 聚合平台吸纳了大量无经营许可的网约车服务商入驻 , 从最近几月全国各地披露的信息看 , 很多聚合平台在绝大部分地区都未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 。
如今年6月 , 郑州一位大学生在高德使用“有象约车”时遇车祸身亡 。 有象约车于 2018 年 10 月获得了网约车运营资质 , 但对于其旗下的车辆和司机是否取得了有关部门要求的“网约车运输证”和“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却含糊其辞 。
这类事件在滴滴前几年运营过程中一直数见不鲜 。
但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整改 , 滴滴在合规上的问题多数得到了解决 。 但对于新入局的聚合平台而言 , 在合规层面还需要重新补课 。 换言之 , 他们还在踩滴滴几年前已经踩过的坑 , 而且无法避免 。
在扩张策略上 , 相比2017年的激进 , 如今日订单达700万单的高德 , 美团在聚合打车业务的拓展上显得较为谨慎 , 这更加限制了聚合平台的扩张脚步 。
自营玩家需要流量和资金相比聚合平台 , 曹操、T3等自营玩家更接近老大滴滴 , 重资产、重投入、高补贴的特点尤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