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项目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卢健光明日报通讯员叶晓静
近日,海拔373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乡迎来了——川藏青光星医疗队,为眼病高发地区的藏族群众提供眼健康服务 。
这就是温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温州医科大学”)打造的“行走课堂”——川藏青光星项目 。十年来,师生世代相传,穿越千山万水,走过17个贫困县市,在帮扶中开展实践教育 。目前,该项目吸引了500多名教师、医生和1500多名学生志愿者,为60多万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眼健康服务 。
医疗队的光明行,在公益活动中践行医者仁心
今年5月,在2020“感动温州”十大颁奖典礼上,有一幕感人至深:
【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项目】“叔叔阿姨,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爱我 。”9年前,5岁的藏族女孩小慢慢揭开眼前的纱布,看到了人生的第一缕曙光 。
当时,川藏青光星团队前往青海省玛多县、九知县将小毛毅带回温州,负责人博士也为她筹集了7万多元的手术费 。
“陈妈妈给了我新的机会,也给了我重生的机会 。”14岁的毛毅跑上领奖台,紧紧地拥抱了陈洁 。
谈及为什么选择去青藏高原开展医疗公益活动,陈洁说:“因为那个地方太偏僻,太难了,如果我们不去,可能没人能帮助他们 。”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高海拔、强紫外线是眼病高发的“罪魁祸首” 。据统计,仅白内障这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在西藏地区的发病率就比沿海地区高10倍 。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很多人得不到有效治疗,只能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甚至因眼疾而返贫 。
“那里需要帮助的人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第一次看到藏民排着长队等待检查 。医学生林文曼惊呆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强烈需要,深刻理解了医生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 。”她清楚地记得翁M奶奶因为脊柱严重弯曲,无法在手术台上平躺 。吴恩德师兄用手术巾抬起奶奶的头,蹲下抱着她不动 。手术结束,师兄瘫倒在地,久久不能起身 。“对我们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次手术,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获新生的机会 。”
为了帮助更多的藏民重见光明,光明行医疗队10年来开展了18次光明行活动 。61万多人接受科普教育,检查病例2.6万例,发放眼镜2万副,为5个民族近4万人建立眼健康档案,帮助8980人重见光明,直接增加当地群众家庭收入3500万元 。青海的玛多、九支,四川的色达、理塘,西藏的拉萨、那曲.当医疗队的足迹越走越远时,明亮的火焰已经悄然蔓延,象征幸福和好运的格桑鲜花正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
高原上的思政课,在薪火相传中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李德树人首先要教会学生继承和发扬‘医即仁’的仁政精神和人文关怀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陆轶君认为,创新打造实践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把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川藏的美好未来 。
为了把骨干医生和青年学生引导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川藏青光明之旅精心设计了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项目之初,突出国家卫生战略和人民需求;策划传播时,强调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具体实践中,把艰苦奋斗精神与青年使命融为一体;活动结束后,注意总结升级和模式创新 。
十年来,川与钛
青光明行活动不仅吸引了2000多名本校师生参与,还吸引了50多位来自浙江、四川、青海、山东等省的眼科、内科、外科等副主任以上级别专家 。他们结成一个服务共同体,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挑战 。高原上缺氧,缺水、缺电都是家常便饭,没有医院和手术室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了搭建临时手术室,有次团队从浙江金华借来了一辆符合条件的手术车,开了三天三夜,走了3000公里,才把手术车开上了海拔4200米的高原 。
“每次开展光明行活动,都会遇到很多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是学生们在老师们带领下用心与藏民沟通,用爱助藏民康复,获得了极大的教育和成长 。”川藏青光明行创始人、我国眼视光专业带头人吕帆教授深切感受到,每次参加完活动之后,不仅学生的思想水平、社会责任、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带队老师也经历了一次激情和奋斗的洗礼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在温暖又有力量的教育实践中,温医大一代代师生薪火相传,彼此促进,一起成长,光明行也因此被称为高原上最美的思政课 。
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探索创新中实现精准扶贫
为了让光明行项目更好地落地生根,温医大倡导医疗团队要持之以恒,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之路 。团队师生在服务活动中善于思考创新,因地制宜,设计了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现场检查流程和工作方式;借助科研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专用于高原藏民的眼科筛查包、高原公益电子病例系统、眼保健筛查管理系统以及结膜、角膜缝合眼科手术教具等;一批批“能做事、能创新、有情怀、有自信”的眼科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团队师生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设计不同服务方案,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眼科医疗队” 。
在无医院地区,通过医疗队“输血式”服务,利用“健康巴士”手术车,直接为当地群众做白内障手术,结合科普宣传,让眼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
在有医院无眼科地区,在科普宣教和公益医疗的同时,成立联合眼视光中心,实施培养人才及分层次专家指导计划,从“输血”逐步过渡到“造血” 。目前,项目已与对口援建小金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眼视光中心11家,建立眼科手术室3间,开设低视力教室1间 。
在有医院且有一定眼科实力地区,采取以技术指导为主的“造血式”服务,开展5G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和高原眼科人才培养 。截至目前,已设立远程平台8个,培养藏族眼科医护人员16名 。更重要的是,项目已从单纯关注白内障眼疾人群发展到全年龄段、全方位眼健康人群的全覆盖,形成一套完善的眼健康医疗扶贫体系 。
富有成效的健康扶贫模式,为当地百姓架起了“光明之桥”,开启了“脱贫致富之门” 。该项目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精准扶贫奖等奖励 。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2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