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察|艺术展馆何以成为网红带货的背景( 二 )


近期|观察|艺术展馆何以成为网红带货的背景
文章图片
2018年6月1日 , 展览“虚·构”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 , 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专注于用镜子制造魔幻的现实 。
就观众而言 , 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 , 越来越多非专业观众愿意走进美术馆 , 接触时下最新的艺术潮流 , 每到周末 , 穿着时髦、妆容精致、花一般的年轻姑娘本身也成为美术馆一景 。 除了看展、打卡之外 , 在“小红书”上也可以看到她们以特别的方式介绍着艺术作品 , 从而为美术馆带来更多的观众 。
由此 , 美术馆也不再企图以精英姿态去说教和灌输知识给大众 , 而是将公众聚集在美术馆当中 , 鼓励公众去主动发现和分享在展览中所得到的体验 , 也因此诸如“美术馆成为视觉游乐场”的评价开始出现 。
“打卡”的进阶
2020年初 , 美术馆因为疫情短暂关闭 , 加之当时国际运输不畅 , 那年春天美术馆展览可谓前路未卜 , 但随着夏日展览上新 , 加之国内外旅行的限制 , 年轻人的看展热情被触发 。
尤记得当时在一家美术馆中 , 看到不少观众为了和一件沉浸式作品合影排起长队 , 照片完成后如果不满意则再排队重拍 。 这样的场面让人想起2002年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展”公众对《清明上河图》的热情 , 以及201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展 , 中日观众为《祭侄文稿》所付出的等待 。 然而此次 , 只是为了一张照片 。
原本以为这只是个案 , 不想这在后来成为了常态 , 美术馆设置“打卡”作品作为展览的噱头 , 甚至在其公号上贴出明星名人看展照片 , 引发时髦的人们打卡明星同款 。
近期|观察|艺术展馆何以成为网红带货的背景
文章图片
某艺术中心官微上发布的如何拍摄明星同款照片的“攻略”
与名人效应相似 , “网红”作为互联网文化下新的表象和特征 , 迅速推动了展览的共享和共鸣 。 “网红”与美术馆的关系也开始微妙 , “网红”(博主)需要以艺术的审美提高自己圈层 , 而美术馆也需要“网红”打开圈层 , 提高公众知名度 , 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 渐渐地 , 在部分美术馆的展览开幕式 , 不仅是艺术圈的社交场 , 也成为了“网红”的拍照场 。 这些照片在经过修图后被发布在各个社交平台 , 迅速击中了一些群体的价值观 , 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不小的关注度 , 甚至小部分美术馆认为“网红”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比公共媒体更大 , 也有美术馆的创办人本身就是“网红” 。
近期|观察|艺术展馆何以成为网红带货的背景
文章图片
观众在某展览作品前拍照
如此种种 , “打卡”“网红展”等成了展览的一种标签 ,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 , 艺术和艺术展览也与流量挂钩 。 当然把展览做成“网红展”本身并不坏 , “网红”带来的流量更吸引更多人走进艺术、了解艺术本身是好事 , 但如果就个人而言只是停留在拍照发圈炫耀、就美术馆而言一个展览只留下了一些让人记得的照片 , 而非深层的学术探讨 , 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
从美术馆的层面 , 其本身应该更多考虑学术层面 , 通过展览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 而不是仅停留在视觉 。 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在举行的“侯赛因·卡拉扬:群岛” , 虽是一个与时尚相关的展览 , 也能感受到主办方的一些场景可能为“打卡”设置 , 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设计师通过服装探讨移民、身份、边界等城市和文化议题 。 同样是服装展 , 2020年夏天大热的“迪奥展” , 美如梦境 , 梦醒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被华丽包裹的品牌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