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豆瓣没有话语权( 三 )


但面对商业化的压力,豆瓣必须要做出改变,从满足小众走向贴近大众。就像和菜头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果豆瓣没有小组,保持专业度,专职负责书籍、电影、音乐的点评与打分,那么估计很早就难以为继。”
不过随着饭圈文化的闯入,书影音社区也难逃洗礼。
和菜头也提到,为了找到货真价实的优秀文艺作品,学会了如何看评分分布,学习如何识别水军刷分和用户自然打分。
有注水高分就有注水低分。在《花木兰》、《晴雅集》还未上映期间,就有不喜欢刘亦菲(《花木兰》主演)、郭敬明(《晴雅集》导演)的用户涌入平台打出大量一星评级。很多“后来者”试图用自己的喜恶来左右他人的选择,对于豆瓣来说,客观、公正的探讨文艺作品正在成为难题。
不仅如此,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并提高他们的时长,豆瓣还在2012年上线了豆瓣阅读,签约了很多网络作者,现在以“原创小说”的身份成为“书影音”板块中一部分。在原创小说排行榜中有大量都市文,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还会在文章中加入“开车”桥段。对于“原住民”来说,这称得上是豆瓣的灾难,毕竟最初的书影音上线的都是有深度、有品味的书目。
用户|豆瓣没有话语权
文章插图
图源:豆瓣APP
尽管豆瓣做了很多大众化攻略,一些业务也成功出圈,但最终却是在为别人做嫁衣,尤其是微博。
近两年,微博的营销号通过搬运豆瓣小组的内容获得了不少流量,除了八卦还有很多搞笑素材,账号的粉丝数和浏览量快速上涨,更容易实现“打广告自由”。豆瓣虽然也借助微博营销号的曝光获得关注,但却一直难以变现。
《晚点LatePost》报道称,独立IT评论人keso曾用“简直了,东挑西拣的”这句话来对形容豆瓣对于广告的高要求,并称在豆瓣广告最好卖的那几年,许多广告主找上门,但阿北却因跟豆瓣的气质不符合回绝了。 直到现在阿北似乎依旧保持着这种要求,最新出现在首页的凯迪拉克广告充满了浓厚的文艺风,尽管这个品牌并不文艺。
用户|豆瓣没有话语权
文章插图
图源:豆瓣APP
平台内专攻电商业务的豆瓣豆品也很难让用户买单,虽然商品除了文艺范,但文艺青年似乎并不感兴趣。和菜头在文章中称“我去选了半天,只能选出一瓶香薰精油,剩下的东西性冷淡到让人自闭,无法激发丝毫冲动消费的可能。”
唯一激起水花的变现业务是在2017年开启的音频付费课,当时上线的《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五天获得破百万的销售额,七日内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但之后的其他音频课都归于沉寂,毕竟文艺青年体量小,想将蛋糕做大并不容易。
【 用户|豆瓣没有话语权】无论是小组还是书影音,扩大圈层让两个最受关注的业务板块受到诟病,商业化却迟迟没有进展,即便依然有用户坚持说豆瓣并未衰落,但它确实无法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