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如下经历:当好不容易下载一款流行游戏|内存条的发展历程

你是否有如下经历:
当好不容易下载一款流行游戏 , 登录游戏开黑时发现游戏界面并不流畅 , 一阵卡顿猛如虎 , 体验效果极差 。 一阵检查 , 惊讶地发现是内存条的容量不足造成的 。
当电脑出现启动故障等问题时 , 可能只需要插拔一下内存条 , 问题就解决了 。 原因竟是插拔内存条可以磨去因插槽与内存条接触层的氧化 , 从而解决CPU无法识别内存条的问题 。
......
在揭开内存条的历史之前 , 想问下大家 , 内存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答案:一般是指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 又称为主存 。 在计算机中 , 它属于与CPU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的内部存储器 。 因为内存条可以随时读写(除刷新时以外)并且速度很快 , 所以 , 它成为了操作系统或者其它正在运行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介质 。
现在 , 内存条已成为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在当今的服务器中 , 内存条的好坏几乎决定着服务器的性能好坏 。 小小身板的内存条 , 竟蕴藏着大大的力量与价值 。
然而 , 在古老的计算机上是不存在内存条的 。 那么 , 它是如何出现的 , 又是如何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这些问题 , 我们得从磁芯开始说起 。 1、内存条的诞生
在计算机诞生初期 , 内存条的概念还没有出现 。 最早的内存都是通过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线路上 , 每个磁芯和晶体管组成一个玉米粒大小的1bit存储器 。 因此 , 当时的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十分有限 , 基本不超过百K字节 。
后来 , 随着集成电路的逐渐发展 , 内存开始作为一块集成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 , 体积缩小 , 其内存容量可达到64KB-256KB 。 每个主板一般会焊上8-9个集成内存芯片 , 从而较好地满足当时的计算需求 。
虽然这种设计合理有效 , 但是 , 由于集成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 , 如果其中一块损坏 , 需要重新焊接更换 , 风险较高 。 而且 , 随着图形操作系统的出现 , 这种直接焊接主板的内存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于内存维护与拓展的渴望 。 因此 , 可插拔、模块化的内存条便呼之欲出 。 2、内存条的发展历程
内存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SIMM、EDODRAM、SDRSDRAM、DDR几个阶段 , 内存容量 , 也从最初的KB时代、MB时代发展到目前以GB为单位的时代 。 SIMM
1982年 , Intel公司发布一款80286处理器 , 对应搭载该款处理器的286电脑就此诞生 。 这对内存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 为了有效提高内存容量和读写速度 , 独立封装的内存条就此应运而生 。 在最初诞生的内存条 , 孙大卫和杜纪川创新性地采用了SIMM(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 , 单列直插式存储模块)接口 , 并创立今天仍旧耳熟能详的Kingston(金士顿)公司 。 该内存条具有30pin(针脚) , 容量达到256KB 。 此时的内存开始呈条状结构 , “内存条”一词才开始被逐渐使用 。
1988-1990年 , 随着PC发展迎来386时代和486时代 , 对应适配的72pinSIMM内存条开始出现 , 其单条的容量一般达到512KB-2MB , 而且仅要求两条内存条同时使用 。 30pinSIMM内存条因无法与此时的计算机兼容而遭到淘汰 。 EDODRAM
1991年到1995年期间 , 内存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EDODRAM(ExtendedDataOutputRAM , 外扩数据模式存储器)实际上属于72pinSIMM内存条的延伸 。 EDODRAM采用全新的寻址方式 , 取消了扩展数据输出内存与传输内存两个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 在将数据发送至CPU时能同步访问下一个页面 , 从而提高速率 。 而且 , 利用当时先进的制作工艺 , 使得EDODRAM的制作成本下降 , 其单条EDODRAM内存的容量也提高到了4-16MB 。 因此 , EDODRAM便开始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