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深圳探索“生态融合型共享创新”新模式

■ 深圳特区报采访人员 周雨萌
在这里 , 一批跨地域、跨领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平台先后落成;一批全球高精尖人才、顶级科学家在此汇聚;腾讯等一批龙头企业开放资源 , 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 形成茂密雨林……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深圳正在探索一条“共享创新要素、构建生态融合型创新”的新路子 。
“与大国角力 , 不能单靠一个个‘指头’ , 更要握指成拳、拳拳相应 。 ”12月8日 , 在第二届湾区科创峰会上发布的《2022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 , 面向未来 , 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基石;以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有来有往”的多向互动;以战略型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享共融;以战略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研产一体”长效驱动为特点的共享创新模式 , 将成为中国经济“强筋健骨”的动力支撑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源泉 。
而当前 , 在强大的数字经济生态、丰富的产业集群生态、以及多元的创新载体生态的牵引下 , 一张生态融合型共享创新画卷正在深圳铺展开来 。
●建设协作共享的世界级科学平台集群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 关乎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 。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里的重要单元 , 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平台 , 对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 “我们要想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 , 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 。 ”
深圳也深知这一点 , 已经在统一规划 , 先后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 例如高标准推进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及一流大学建设 。
深圳还在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 包括“鹏城云脑II”AI集群系统性能蝉联多项世界冠军;深圳湾实验室开发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模拟库;南方科技大学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 并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 。
与此同时 , 深圳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合作 , 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 。
当前 , 深圳光明科学城正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积极加强合作 , 旨在形成两地优势互补 , 统一规划和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表示 , 当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下 ,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更需要发挥好大科学装置作用 , 用共享的机制 , 深度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 打破行政蕃篱 , 共创科学大计划 , 共同举办各种研究机构 , 加大大装置向湾区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开放 , 把大装置建设成为湾区科学家的汇聚平台、创新的舞台 , 用大装置的开放共享赋能科创建设 , 共建国际一流的科创湾区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携团队到访深圳湾实验室时强调 ,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间应加强协同合作 , 借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支撑作用 , 互相支持、联动发展 , 优化资源配置 , 共同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 , 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 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 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当前 , 深圳还在部署实施基础科学深研行动 , 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推进深圳高新区与香港高技术园区深入合作 , 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 统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 , 建立部省市共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工作机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