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导入语言 敬业与乐业创作背景

学术目标
首先 , 理解文中所述的“奉献”和“幸福”的原则 , 培养基于自身职责的奉献精神、爱心精神和贡献精神 。
第二 , 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性
第三 ,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 , 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方式 。
教学设想
首先 , 文中论点丰富多样 。在分析和解释时 , 我们应该使用启发式和点拨法来分类和总结论点 。
第二 , 这门课的口语化特征非常明显 , 演讲的题目也很符合学生的实际 。建议学生根据给定的观点组织论点 , 有意识地使用例子或引语来增强说服力 。
教学要求
首先要研究中心论点和几个子论点的关系 , 从这三个方面理解为什么课文要讨论中心论点 。
二是要认真了解作者积累素材的努力 , 严格筛选 , 强化他平日积累素材的意识 , 提高他阅读和撰写议论文的能力 。
教学方法
一是在讲读之前 , 安排好课内预习 ,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二、说课和阅读课主要以讨论和解决问题为主 , 阅读和讨论为主 , 即注重“双基础”的落实 , 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
第三 , 实践设计重在学以致用 , 有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 。
第一节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 , 学生自学课文 , 思考问题 , 初步阅读文章 。
一、解决问题 , 引入新课程(教师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敬业与乐业》是70多年前梁启超给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 。虽然已经70多年了 , 但梁启超所说的话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检验、总结、普及职业教育而闻名的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于1918年5月创办 , 地址在上海和上海 。以黄炎培的《敬工乐群》为校训 , 倡导“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硬” ,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重视生产劳动实践和职业道德培养 , 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 具有优良传统和校风 。
二 ,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标注不理解的单词和难句;
2.试着总结每一段的意思;
3.文中引用了很多古籍如《论语》 《礼记》 《老子》 《庄子》 。把这些论述一个一个抄下来 , 仔细思考它们的意义 。
第三 ,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1.让学生谈论自己段落的大意 , 然后展开学生的评价 。
【敬业与乐业导入语言 敬业与乐业创作背景】2.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
(1)这是梁启超70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演讲 , 但他所说的话 , 在今天立足本职会为我们做出更多的贡献 , 对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有帮助 。
(2)总结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
(3)介绍演讲的基础知识 。
演讲是对听众讲话 , 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 解释某一事物的活动 。演讲既是宣传发动群众的手段 , 也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手段 , 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青少年口才的手段 。
说话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认清对象 , 确立主题 。
这是关于针对性的 。演讲是直接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 , 所以要了解听众 , 认清环境和场合 , 明确演讲的主要目的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其重要 。
思路清晰 , 节奏明快 。
动情动人的例子 。
语言准确生动 。
(4)具体而言 , 全文由9段组成:
在第一段中 , 对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 然后放fo
第9段 , 归结为全文 。
以上九段使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是一个部分 , 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 ~ 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 , 总结全文 。
演讲是对听众讲话 , 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 解释某一事物的活动 。演讲既是宣传发动群众的手段 , 也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手段 , 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青少年口才的手段 。
第四 ,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练习2和练习3 。
第二节课时间
讲座和阅读课:根据课后练习2和练习3的要求 , 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 , 把握好本文的论证结构 。总结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
首先 , 大致阅读全文 , 然后提问
1.课后根据“练习2”的要求 , 了解中心论点与各论点的关系 。
2.根据课后“练习3”的要求 , 要求学生根据论点找出论点 , 根据论点找出论点 , 从而理解课文中论点之间的关系 。
第二 , 阅读并讨论课文的第二部分
正文的第二部分分为三层 。
第一层(第2 ~ 5段)指出有事业的必要性 。这是论文的基础 。
第二段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转折 , 强调“有工作”是“奉献”和“幸福”的基础 , 这是这个层面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句、第一句、第二句是因果关系 , 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先说“有工作”的原因 。
第三段 , 解释失业的危害 , 首先从反面讨论 。正文首先引用了孔子的两句话作为理论论据 , 然后做了简要的评述 。
第四段解释了拥有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 这是从积极的角度讨论的 , 并与第三段形成对比 。这一段主要引用了唐代一位高僧的座右铭和做法 , 这是一个事实论据 。
第五段是作者的详细论述 。通过比较第3和第4段 ,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推理是显而易见的
得十分自然 。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 , 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 , 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 , 转得自然 。既避免了泛泛而论 , 又不致使人误解 。
第二层(第6~7段) , 论述“要敬业” 。
第6段 , 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 , 显得眉目清楚 。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 , 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 , 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 。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 , 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
③赞美敬业的人 。
第7段 , 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 , 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 , 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 , 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 , 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 , 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 , 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
第三层(第8段) , 论述“要乐业” 。
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 , 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 。论述了怎样理解“苦” , 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 , 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 , 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 , 趣味自然会发生” 。再具体分析原因 , 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 , “奋斗前去” , “比较骈进” , “省却烦闷” , 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 , 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
三、结合本文总结 , 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
板书列表分析
(表中序号为课文段序号)
四、总结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课文论据丰富多样 , 可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 , 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 , 有的详细叙述 , 有的简略提及 , 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 。哪些该详 , 哪些该略 , 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 。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 , 所以必须真实可信 , 充分确凿 。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 , 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 , 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 , 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 , 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
五、布置作业
1.摘引文中“做”必产生乐趣所陈述的四项原因 。
2.列表说明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 。
3.课后练习六 。
参考答案
1.四项原因有
第一是因为凡一件职业 , 总有许多层累、曲折 , 倘能身入其中 , 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 , 最为亲切有味 。
第二是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 , 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 , 从刻苦中得快乐 , 快乐的分量增加 。
第三是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 , 好像赛球一般 , 因竞胜而得快乐 。
第四是专心做一职业时 , 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 , 省却无限闲烦恼 。
2.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个分论点提出了“有业”的必要 , 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本文的中心论点包含“敬业”和“乐业”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第二、第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 。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可以大致列表表述如下:
3.这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观点 , 从而增强“敬业”的自觉性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 , 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来增强说服力 。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 只要没有明显不当 , 不必强求统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