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复盘“跑偏”的上半场,盲盒电商能否重新站上新风口?

数字营销|复盘“跑偏”的上半场,盲盒电商能否重新站上新风口?

文章图片

数字营销|复盘“跑偏”的上半场,盲盒电商能否重新站上新风口?

文章图片

数字营销|复盘“跑偏”的上半场,盲盒电商能否重新站上新风口?


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
撰文/许   伟

编辑/温之周
“有未成年人乘家长不备用其手机付巨款开盲盒”“花了3万元却只抽到20条卖不出去的手链”“开了盲盒但迟迟没有收到开出来的奖品”......最近 , 有关部分盲盒电商平台的负面消息 , 再一次将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个赛道上 。
从把盲盒模式引入国内市场的泡泡玛特开始 , 不论是最早的潮玩盲盒玩家 , 还是虽无脑跟风但也曾火爆一时的机票、生鲜、卡牌等多个盲盒品类 , 亦或是当下正被口诛笔伐的盲盒电商们 , 一直都没能逃开“未限制未成年人消费”、“标价与实际价格不符”、“售后不到位” , 这一系列指控的阴影 。
以消费者的视角 , 这“锅”大概率要归结为相关利益方的责任缺失 , 而站在平台方的角度 , 这其实是盲盒市场处于早期阶段 , 伴随行业发展必然经历的“阵痛” 。
“不退款、无售后、高溢价” , 被“刻板印象”占据的赛道
如果要概括一下近期被曝光的两则类似案例 , 那就是有家长表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 孩子用其手机斥巨资开了盲盒 , 家长发现之后便找到平台方要求退款 , 但却被拒绝了 。
整个事件不仅点出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这个关键性问题 , 同时也将矛头对准了叮当魔盒、哈希盲盒等产品 。
事情真的如描述这样么?为此 , 锌刻度专门找到了涉事平台方 , 询问事情的缘由 。
据了解 , 平台方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进行内部排查核实 , 也联系了该自媒体沟通投诉人的具体情况 , 但是该自媒体拒绝提供具体投诉信息 。 据核实 , 案例中的其中一位家长在平台投诉时将使用者又称作为“妹妹” , 而非投诉时的“女儿” , 且称其妹妹是未成年人 , 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载了这款产品 , 但根据其提交的相关材料 , 投诉人和其“妹妹”、母亲均不是一个姓氏 , 而分别是三个姓氏 , 不符合提供的资料要求 , 也并不能说明当时使用者为未成年人 。
而另一位家长虽然按平台要求提供了其与未成年人的身份材料 , 但评估其账号在平台消费1小时内 , 有15次消费记录 , 多次大额消费会触发支付宝本人操作认证 , 因此需要用户提供监控视频或未成年人自述以便平台核实实际情况 , 不过该家长拒绝提供 。
尽管已经设有“用户在首次登录注册时 , 均需要自己手动确认该选项 , 由用户自主勾选”和“出现未成年人使用APP的情况时 , 如符合未成年人退款条件 , 将对用户进行退款”等保障条例 , 却还是被质疑是“形同虚设的未成年人禁止条款” , 也是业界普遍存在的难点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要求(GB/T 41391-2022)》的要求 , 线上盲盒产品作为网上购物类产品 , 可向用户收集的必要个人信息并不包含身份证认证信息 , 如果强制要求用户进行身份证方式的实名认证将属于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 有违于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 , 因此 , 产品方也在等待正式的规范指引出台对此给予明确 。
而除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之外 , “抽盲盒的公平性”也是备受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 看似是“抽到大奖的概率低”、“标价高但实物价值低”等用户反馈在理 , 但实际上平台设定好的商品采购与销售机制 , 更能相对客观地展示出事情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