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便利店第一城?( 二 )


便利店背后的“城市基因”
不少第一次去太原的游客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 太原街头见不到其他城市常见的如7-11、全家等国际知名便利店品牌 , 满大街都是太原本土便利店——唐久、金虎 , 三五百米就有一家 。 仅1.6公里的青年路上 , 就有5家“唐久便利” 。
太原算得上北方的便利店绿洲 , 不仅饱和度高 , 品牌集中度也高 。
在王洪涛看来 , 太原的便利店发展较好主要是因为便利店业态起步较早 , “教育”了消费者 , 培育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
公开资料显示 , 上世纪90年代末 , 一批有着晋商基因的零售人转型做起了本地生意 。 1998年 , 唐久创始人杨文斌去了趟日本 , 被随时随地找到便利店并买到所需产品与服务的场景震撼 , 回来后将便利店业态引入山西 。
不久 , 第一家“唐久便利”在太原漪汾苑开业 。 学着日本便利店的营业模式 , 除了最常见的生活日用品销售外 , 首次实现24小时营业、设立冷藏柜销售酸奶及用电饭锅销售玉米、茶蛋等热食 。
谁是中国便利店第一城?
文章图片
山西平遥县的24小时便利店 , 有包子、三明治等鲜食售卖 。 陈熊海摄
“两家企业经过近30年发展 , 呈现出便利店密度高、品质高、服务好的局面 , 也让消费者对便利店业态形成了明确认知 , 这也让太原的便利店指数位居前列 。 ”王洪涛说 。
他认为 , 北方城市发展便利店存在“三个半”的不利因素:漫长的冬天只有“半年的生意”、马路宽阔且中间有隔离带只有“半条路的生意”、夜间消费不发达导致只有“半天的生意” 。 太原在一众北方城市中便利店发展最好 , 具有一定偶然性 。
和太原相比 , 王洪涛认为 , 东莞的便利店则深深植根于广东地区的“小店(士多店)文化” , 相比之下 , 过去北方城市的商业形态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主 。
从发展逻辑来看 , 太原的便利店是高举高打 , “自上而下”培养消费者习惯;东莞则是面向下沉市场 , 进行“自下而上”的升级 。
东莞有大量工业园区 , 美宜佳、天福便利店也与这些园区相伴相随 。 在便利店门口 , 总能看到店主放置的两三张桌椅 , 这直接来源于广东的“坐士多”文化 , 也满足了产业工人的低成本休闲、社交需求 。 坐在门口喝啤酒、嗑瓜子 , 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
谁是中国便利店第一城?
文章图片
便利店门口店主摆放的桌椅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天福便利店董事长欧阳华金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在发展初期 , 与一般的“士多店”相比 , 天福便利店具备更好的冷冻冷藏条件 , 供应链和厂家的支持有效降低进货成本 , 逐渐取代个体杂货店的市场 。
欧阳华金表示 , 便利店是一种快节奏的消费场所 , 来源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 外来人口越多的地方便利店发展也越好 。
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也有相同见解 。 他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厦门的便利店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的影响 。 “台湾便利店业态发达 。 在厦门 , 台湾人较多 , 也是便利店发展的社会基础 。 ”
龙头企业塑造便利店之城
“便利店要想充分发展 , 需要有当地本土企业‘挑头’ 。 本土龙头企业和所在城市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 , 相辅相成 , 只有双方都具备条件 , 便利店才能开花结果 。 ”张利表示 。
一个鲜明的现象是 , 厦门、太原、东莞三座城市都有崛起于当地的便利店本土龙头企业:厦门有见福 , 太原有唐久、金虎 , 东莞有美宜佳、天福 。 在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中 , 美宜佳、天福分别位居榜单第2、4位 , 见福位居榜单第12位 , 唐久、金虎位居榜单第14、19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