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水土保持规划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基础 。生态环境是土壤、水、光、热和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自然界经过漫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 。一旦被摧毁,一些平衡就无法重新建立,不利的后果可能会因人类的努力而无法挽回 。如果水土保持工作做得不好,形成的水土流失必然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相应的协调关系,导致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恶化 。因此,只有密切关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按照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做好水土保持与环境建设 。

为什么要开展水土保持规划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文章插图
1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措施
【为什么要开展水土保持规划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聚焦生态改善,聚焦解决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把民生改善与生态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 。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景观、森林、道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保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水土流失治理与脱贫攻坚、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一个国家在宏观层面,一个县和一部分人在微观层面都证明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工作从试验示范推广到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土保持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15年底,我国水土保持措施保护面积达到107万平方公里,7万多条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80多万平方公里得到围挡保护 。自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年以来,全国共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实施了水土保持规划,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一大批水库大坝、蓄水坑、涝池、池塘、渠道等蓄、排、引水工程相继建成 。随着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的推进,水土流失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粮食自给问题稳步解决,入河入湖入库泥沙明显减少 。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对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治理河道,既减少了来沙,又保护了沿岸粮田,同时减缓了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了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山西省宁武县、岚县、静乐县、娄烦县位于汾河水库上游,直接关系到省会太原的防洪和饮水安全 。自1988年以来,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该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治理1 900平方公里,上四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汾河上游形成了几十个万亩以上的综合治理片,相互连接 。太壮观了 。随着防治膜的逐步扩大和连接,汾河上游正在迅速形成一个水土保持大示范区
一批项目基本覆盖了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区域.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涵养了水土资源、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而且大幅改善了生产耕作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西省晋城市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态效果明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小康村生态园林化工作的意见》,特别是1985 年建市以来,晋城市以实施国家重点水保防治工程为依托,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坚持“小开发、大保护”的原则,探索出了户包治理、大户治理、专业队治理、封禁治理和“一矿一企一流域”治理等水保新机制,促进了水保事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水保监督监测工作,开创了水保工作新局面. 截至2010 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 3 万hm2,治理度达到了42%.
2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农业生产结构亦称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农业各生产部门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的组成情况和比重. 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 或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 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 它的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生产结构的调整是我国近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头戏,结构调整不仅仅在于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量的增长上趋于合理,其实质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也向水土保持产业提出了要求,并为水土保持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条件建设支撑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基础. 就水土保持来说,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扭转恶性循环的局面,才能使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要依据流域的自然经济特点,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发挥资源的巨大的潜力,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种、养、加、产、供、销多元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不仅巩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而且使山西省石楼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缓解了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的矛盾. 许多事业、企业单位、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依靠政策优势,纷纷把资金、技术、信息等注入水土保持治理,用了3 ~ 5 年时间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系列化服务的产业链,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财源山”.山西省石楼县灵泉镇薛家垣村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耕地山梁挂,有女山外嫁”,全村老少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薛家垣虽然贫穷落后,但不缺的是土地,连上坡地人均土地可以达到0. 67 hm2 以上. 从1995 年开始,全村老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时间,先后投资100 多万元,硬是在山梁陡坡上整出了103 hm2 高标准耕地,30 度以下的坡地全部变成良田. 1993 年,市场上苹果销路很好,就组织村民栽种了20 hm2 苹果树,最高峰时户均0. 33 hm2 果园. 苹果行情不好了,又栽植核桃树,几年下来核桃林达到200 hm2,人均0. 53 hm2 核桃林,30%已经挂果受益,群众收入连年增加. 全村328 口人,2009 年估算收入150 万元以上. 2010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 500 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3 水土保持是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手段
地球上真正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是存在于大气和河流、湖泊中的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它仅占全球水贮量的0. 3%. 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无论是哪个国家哪座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2. 8 万亿m3,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 /2,且分布不均,82%的地表水和70% 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国土总面积50%以上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8%. 据统计,我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全国20 多个省( 区、市) . 土地面积约500 万km2,这些地区农业正常用水每年缺300 多亿m3 . 而这些地区又都处在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 如西北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 87 万km2,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面积就有43 万km2,占总面积的67. 2%; 东北黑土漫岗区总面积100 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约42 万km2,占总面积的42%. 水土保持措施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非常显著. 在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大大地增加降雨蓄渗量,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4 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
生态环境恶性化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 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地,三是沟壑.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与治理这三大地类的水土流失同步进行,在改善这三大地类生态环境过程中,农业生产得到相应的提高; 随着改善这三大地类生态环境任务的完成,农业生产即将得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地类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分别是: 坡耕地修梯田,荒山荒坡造林、种草、建果园,沟壑筑坝淤地和修小片水地. 同时应在风沙区采取一整套防风固沙措施. 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的推进了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山区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耕地资源,降低土地肥力,泥沙淤积,毁坏农田,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地开展小流域重点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保持成为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山区扶贫攻坚创造条件; 减少入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环境容量; 促进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陕西省榆林市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山川秀美”工程等,经过了10 年的努力,对荒山、荒沟、荒沙实行全面封禁,严禁放牧,严禁毁林开荒,严禁非法砍伐林木、侵占林地. 加大补植补播力度,落实管护责任,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增加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黄土高原终于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 截至2008 年底,开发建设项目单位水保总投资达18 亿元. 其中已完成投资10 亿元. 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投资8 亿元,新增措施投资2 亿元; 累计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20 处,植物措施1 200 km2,防治面积1 500 km2,大量的植树造林改善了植被状况.
5 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自然因素中降雨、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等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这些因子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 地形地貌构成大的地貌单元,植被构成地貌单元内的植物圈,而土壤是地貌单元和植被基质,降雨则受地貌单元的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一旦遭到破坏或发生变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造成水土流失、洪涝、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从人为因素看,由于人口剧增,修路开矿、工程建设等需要的增加,使大量的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不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归根结底都是生态环境遭破坏,脆弱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结果.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必须做到协调一致,建立一个可以作持续性发展的长远目标. 2015 年10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 年) 》.《规划》要求,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恢复,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明确了2015—2030 年发展与改革管理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是: 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 万km2,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29 万km2,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 亿t. 远期目标是: 到2030 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 万km2,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86 万km2,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 亿吨. 必须精心策划,积极推动,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争取更好的社会环境; 完成坡耕地水土资源综合整治、水保植物综合开发、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南方崩岗防治等一批重要规划.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一些关系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攻关; 对动土量大、集中连片的治理开发项目,纳入水土保持“三同时”管理范畴,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严格禁止在25 度以上或当地禁垦坡度以上的陡坡地上开荒种植农作物.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的服务职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工作经验,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为什么要开展水土保持规划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