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

每经采访人员:任飞每经编辑:何建玲

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片网
7月27日 , 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 , 5个方面47篇文章 。
《通知》除了推进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 , 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理机制外 , 还重点总结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 提到要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 , 设立早期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子基金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的超额收益全部转移 , 同时承担了子基金在特定项目中的最大投资风险 , 帮助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始阶段的企业跨越“死亡”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从深圳市、区甚至配套设施获得投资的深圳当地基金管理机构 。从他们的反馈来看 , 深圳创业投资的活跃氛围 , 除了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外 , 还在于政府投资比例的不断提高和利润分成容忍期的延长 。与传统的固定收益回购相比 , 深圳在投资风险方面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宽容 。
经验一:财政配套融资支持力度或高于40% 《通知》基于深圳的创新经验和做法 , 总结了深圳利用政府投资杠杆设立早期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做法 。在投资比例方面 , 提到子基金要承担具体项目高达40%的投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 , 市级财政支持上限为40% , 如果与财政配套融资相结合 , 整体财政引导资金占比会更高 。
深圳某知名VC的投资总监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在申请引导基金投资的实践中 , 子基金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财政配套融资的政府引导基金 , 即在深圳市一级政府引导基金40%上限的基础上 , 还会申请国家级财政支持 。“从母基金来看 , 深圳此前规定 , 政府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最高参与比例高达70% 。虽然整体有所下调 , 但也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了其他金融配套资金一起投资 。”
在此人看来 , 这得益于深圳当地的风险投资氛围和产业配套优势 。与国内其他重视财政补贴的省市相比 , 深圳在投资结构上更加灵活 。而且 , 就子基金的募资方而言 , 深圳也在探索“将相关财政补贴分拆” , 以资金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 。
据悉 , 深圳每年都拨出数十亿资金用于技术改革创新和技术创新 。“过去 , 这笔钱大部分由政府直接补贴给企业 , 省去了中间环节 , 但现在提倡通过资金的形式间接参与 。”前述投资负责人表示 , 财政补贴的目的在功能定位上没有改变 , 但引导资金的形成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 煽动更多的社会资本 。
经验二:让利容忍年限延长 , 主动承担投资风险从《通知》可以看出 , 单个项目的最大投资风险为40% , 单个项目煽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上限为60% , 这意味着财务部门可能占被投资子基金LP序列的40% 。根据前述投资总监的说法 , 这一比例在中国各省、市、地区仍属罕见 。
最大的现实障碍来自于金融投资的保值增值 。从深圳等地区金融投资的杠杆效应来看 , 深圳不仅对利润的容忍度更长 , 而且能够主动承担投资风险 。
据投资总监介绍 , 所谓的获利容忍期与金融投资的固本回购要求有关 , 即作为一种安全的保值增值方式 , 政府引导基金通常与其他LPs一起参与投资 , 但
事实上 , 一般的风险投资基金 , 尤其是早期基金 , 三年内的明确回报很少 。即使五年内要求回购 , 也很难实现超本金以外的收益 。“因此 , 大多数引导资金只能跟随 。最后 , 还是让利润提前退出 。”虽然从结果来看 , 金融投资的收益面存在不确定性 , 但投资总监表示 , 深圳相关金融的容忍度较高 。这份通知还指出 , 要帮助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跨越“死亡谷” 。伴随运营企业的资金至少进入稳定期 , 
要在B轮往后 , 大多需要花上三五年光景 。
但需指出的是 , 风投事业当中早期投资风险最高 , 作为本就充当杠杆资金的财政LP来说 , 提前退出无可厚非 , 但要拉长陪跑年限 , 势必也在推高投资有去无回的风险 。“如果投后的财政最终回不来 , 不仅不利于财政投资的保值增值 , 更对财政投资的年度绩效考核审计埋下隐患 。”
然而 , 正因前述深圳现行相关财政补贴多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给予引导基金更多倾斜 , 故在风险承担上容忍度更高 , 叠加本土科创氛围的良好势头 , 实务中的确也赢得不少非财政LP的信赖 。

经验三:政府诚信度高 , 营商环境好其实 , 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来说 , 本质上都带有让利性质 。尽管部分地区会选择固利式回购 , 但从投资之初依旧是引导为主 , 盈利排其次 。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 如何协调各LP之间的利益关系 , 保证引导基金、子基金平稳运行 , 考验的还是政府的诚信度以及本地的营商环境 。
有投资人表示 , 部分地区虽然也有类似政策 , 但因为本地区创新力不足 , 可投标的有限 , 因此很难促成社会资本的融入 , 使得子基金在后期管理阶段很容易出现LP之间的意见分歧 。特别是当被投项目和投资组合收益尚浅或亏损时 , 财政系LP或面临无人接盘的境地 。
但从深圳本地来看 , 相关企业的创新力较强 , 产业配套集聚 , 涉及早中期乃至初创期的项目资源较多 , GP在投资端具有选择权 。“虽然各级财政的投入会在返投上有要求 , 但后期政府引导基金的提前退出似乎不成问题 。”上述投资总监表示 。
据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白皮书(2018)》记载 , 早在2018年初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角兽企业35家 , 深圳拥有22家位列第一 , 占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总数的62.9% 。
另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统计 , 全球有586家独角兽企业 , 比去年增加92家 , 中国以227家位列亚军 , 而中美两国的“独角兽”数量占全球总数八成 。值得关注的是 , “独角兽”数量排名前12位的城市中 , 深圳在列 , 数量超过伦敦 。
可见 , 深圳已经从人才、项目、土地等一系列要素上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体系 , 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创造优质条件 , 助力本土创新创业资源聚集 , 打造全球科创生态典范 。
【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