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传统车企重仓、小鹏宣布杀入:以 Robotaxi 为名,「出行之战」再打一次?( 三 )


对此,滴滴采取的措施则是组建团队日夜紧盯对手的每一个动作,若推出补贴或者活动,滴滴随即在极短时间内跟上。
以上,是滴滴除资金之外,打出的技术、营销牌。
进入中国市场近两年,Uber烧光超20亿美元却难以看到盈利时间,Uber股东终于按捺不住,催促Uber尽快脱手中国业务,将IPO提上日程。
2016年8月,Uber中国与将“Superpumped”作为击败滴滴信念之一的大多数员工并入滴滴,Uber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此后也不再频繁现身中国。
柳青后续回忆起这一场中美互联网公司的比拼时,认为滴滴获胜的优势在于其推出了包括拼车、租车、城际公交在内的多个业务,而Uber中国的业务相对较少。
此后,尽管美团也曾推出打车业务,通过极低的平台抽成几乎抢下上海市场这块蛋糕,但最终在监管、用户体验等因素下,如其它挑战者一般选择暂时关闭打车业务。
某个行业趋于稳定,即将触抵天花板后,头部玩家便开始在原有业务根基上生长新的枝桠,以摄取更多养料。滴滴也是如此。
结束与Uber中国的缠斗不久后,网络便流传滴滴即将造车用于自建车队。尽管当时滴滴CEO程维矢口否认,但两年后滴滴便宣布与北汽、吉利等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成立“洪流联盟”,与联盟成员合作造车。
同时,滴滴也透露造车将是过渡阶段,自动驾驶才是重要目标。今年,滴滴宣布与广汽共同打造L4级无人驾驶汽车。
通过合作造车,滴滴可摆脱与汽车租赁公司的合作模式,不必向后者支付服务费与渠道费,同时可通过向司机发放购车贷款将司机与平台强行绑定。
这对饱受司机流失之苦的滴滴而言,将拥有更多主动权及话语权。
由共享出行涉足造车,滴滴与车企的动作虽然相反,但双方的最终目标一致。
在历经大大小小的战争后,滴滴正迎接与车企的新战,其战役规模恐将远超以往。
自动驾驶,突围武器?两军对垒,武器为王。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最具震慑的武器之一,或是自动驾驶。
对于双方而言,当前的共享出行市场,最需要的是人,最不需要的可能也是人。
前者指乘客与司机,后者的人则单指司机。
一个持续运转的出行平台的产生,来自乘客与司机的共生。乘客需要司机提供服务,司机需要乘客提供所需。
这是需要人。
然而构建这一平台的成本是巨大的:
平台方前期需要在营销、优惠补贴、抽成等方面投入巨额成本;中期需要继续投入补贴,避免现有资源因对方优惠手段流失;后期则需为不断涌入的乘客与司机保持恰当的供需平衡。
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司机将收取乘客应付金额近八成,在扣除各项费用后,滴滴的利润仅3.1%。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仅在单座城市内生效。若布局多座城市,意味着平台方投入的成本将增加数倍。
而在政府对网约车的合规监管趋严,要求司机持证上岗的情况下,因人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将进一步放大。
这是不需要人。
更为重要的是,出行平台也将不再同时受制于乘客及司机——随着自动驾驶的出现,传统的司乘关系将会被颠覆,出行平台的盈利模式也将迎来全新的变化。
那么在此情况下,滴滴与车企之间,谁的胜负几率更大?这需要了解滴滴防守的盾,与车企进攻的矛。
先看滴滴。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首席运营官孟醒曾预计,到2030年,超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将在其平台运营。
以滴滴目前的收入来看,采购如此巨量的汽车将加重其成本开支,进一步缩减盈利空间。但在自动驾驶替代司机后,滴滴从单笔订单获得的收入将翻倍,大量资金可用于汽车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