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华罗庚小中初赛分数线,2017全国英语创新大赛初赛时间

作者|李文林韦磊
故事开始于1938年 。
华在世界数学中心——参观剑桥大学 。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在华林-哥德巴赫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斯三角和估计问题的解答,在当时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
【2017华罗庚小中初赛分数线,2017全国英语创新大赛初赛时间】为了纪念他的成就,华把他的第二个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华(林) 。
他心里开始有了专著《堆垒素数论》的草稿,并计划第二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问苏联,与数学研究所所长维诺格拉多夫进一步讨论提高Weil和估计的根本问题 。
当时,千里之外的中国爆发了全面抗战,华毅然选择回到受灾的祖国,与同胞一起奔赴国难 。这是华回国的第一选择 。

2017华罗庚小中初赛分数线,2017全国英语创新大赛初赛时间

文章插图
《堆垒素数论》俄语、德语、匈牙利语、汉语和英语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提供
1938年秋,华历经艰难跋涉,来到抗战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华应该以什么名义被录用?对于美国西南联合大学当局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按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定,正教授必须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晋升 。原西南联大科学研究院院长叶说:“清华有一个华是好事,不要受学历限制!”最终,仅持有初中文凭、学术研究位居世界前列的华,被提升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正教授 。这不仅破了清华的案子,也破了全国教育界的案子 。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华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战时环境 。
日军飞机开始空袭昆明后,华的家人开始“跑警报” 。在疲劳轰炸下,生死只在咫尺 。华在战争中比普通人更难,也就是他的一条腿是残废的 。每次华的残腿伸出来,都要在地上画个半圆,才能站稳换另一条腿 。每次来回“跑报警”十几公里,我就挣扎着慢慢走 。当我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他只能经常在农村备课、做研究 。
后来,一家人搬到郊区一个叫黄土坡的小村庄,住在两栋小楼里,楼下有个牛棚和猪圈,旁边挖了个防空洞 。山洞有半人高,里面有土堆,人们可以坐在那里,躲避警报的时候可以在里面看书 。即使躲在防空洞里,华也从未让时间白白流逝 。他无法释放音量,无论是阅读还是计算 。炸弹把土摇了下来,但他仍然保持着脸色不变,抖落书上的灰尘继续看书 。白天,他拖着残疾的腿教学生;晚上回到小屋,点上一盏小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研究数学题 。所谓灯,就是一根断了的烟管,放一盏油灯,挑一些碎棉花做一根灯芯 。为了节省灯油,芯线扭小了 。夏天,各种各样的蚊子接踵而至 。晚上,楼下的牛被蚊子咬腻了,就靠在柱子上使劲挠痒痒 。一瞬间,楼上华一家震动山势,危楼即将倒塌 。
在这样的条件下,华埋头读书,苦心钻研,开始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 。这是他在哈代门下研究华林-哥德巴赫猜想之后,数论上的又一新突破 。
一天,一架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毁了华的家 。幸好当时华在防空洞里 。然而,防空洞倒塌,掩埋了华的大部分 。“轰炸
百余枚,雾烟大起,火光迸铄,响震山谷,较上两次惨重多多”,吴宓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描述当天的惨状 。炸弹炸过的土由于空气的压缩,特别紧,不好刨,也不能用工具,最后大家硬是用手抠了两三个小时,才把华罗庚救出来了 。华罗庚的眼镜没了,大褂也扯掉了后半截,耳朵震出了血,一段时间里失聪了 。经此“活埋”,险些丧生 。
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华罗庚的好友,著名史学家、爱国诗人闻一多把自家住房的正房腾出一半让华罗庚全家住下,正房中间用一块床单隔开,一边是闻一多的八口之家,另一边是华罗庚的六口之家 。华罗庚曾赋诗一首描述这段经历: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战时的昆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西南联大教授的薪津实值为后方最低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很多教授只能典卖衣物书籍、卖文卖稿、兼职代课 。华罗庚一家六口,仅靠他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45年,华罗庚的工资为475.3元,可一市斗中等熟米的价格竟高达2768.89元 。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华罗庚把烟戒了 。
不久,第三个孩子在昆明郊外的茅屋里出生了 。儿子出生那天,华罗庚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当光了家里一切能够典当的东西,依然付不起妻子的医药费,病床上的妻子一天只能得到几顿稀粥,奶水严重不足 。面对这无奈的生活窘境,华罗庚唯有以自嘲相慰,他给第三个儿子起名——华光,意即钱全部花光了!
这是一段艰难而贫困的生活 。华罗庚称这一时期为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劫难” 。
除了生活的窘迫,敌人的封锁和资料的缺乏更使得科学研究举步维艰 。很多大学教授不得不放弃科研和教学工作,离开中国 。但是华罗庚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依旧完成了20多篇论文,开展了数学专题的研究和讨论活动,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堆垒素数论》 。该书大大发展、完善了当时世界顶级数论专家哈代、维诺格拉多夫等在圆法、三角和估计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并展示了华罗庚本人获得的一系列创新结果 。书稿被寄到苏联科学院院士维诺格拉多夫手里,这位数论大师阅后不禁拍案叫绝,经维诺格拉多夫的推荐、帮助,《堆垒素数论》首先在苏联科学院用俄文出版(1947),后被译成德文、匈牙利文、英文、中文和日文 。
这部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的数论经典名著之一,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国际影响 。华罗庚也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主任哈贝斯坦评价为那个时代(1945年前后)的领袖数论学家之一 。
从剑桥到昆明,华罗庚在一条烽火连天的爱国路上,完成了一位大数学家的蜕变!炮火中踉跄的脚步、逃生的狼狈以及生活的窘迫,不但没能阻止他的数学研究,而且还激励着他走出书斋、弦歌不辍、读书救国 。抗战期间,他用数论当中的默比乌斯函数破解了日军的密码,用数学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三校复员 。1946年9月,华罗庚从黄浦江畔登上了“美格将军”号邮轮,前往美国访问,他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从事着数学领域的研究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