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宣布造车18个月后,小米过的怎么样?( 二 )


在此之前 , 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上 , 还投资了逆变器、比亚迪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等企业 。
与一般互联网造车计划不同 , 小米的造车计划是以“大包大揽”的形式向前推进 , 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到车用芯片 , 再到电池技术的基础性研发 , 小米在智能汽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布局 。
不过 , 与华为哈勃投资不同 , 小米的投资占比普遍不高 , 前述熟悉小米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 , 小米投资的特点是“帮忙不添乱” 。 他表示 , 小米投资的很多都是自己的供应商 , 也不会担心同业竞争 , 毕竟 , 有更多客户来认可他 , 能够很好帮助其发展 。
建立造车第二增长曲线
在三季报报发布的同一天 , 天眼查APP显示 , 小米关联公司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退出广州飞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行列 。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这家公司的名字 , 但如果说起小米无人机 , 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 从2016年开始 , 小米以搅局者的姿态在国内无人机市场陆续发布多款产品 , 合作方正是飞米 ,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 , 小米在退出后者的股东行列前曾占有40%的股份 。
而此次退出 , 意味着小米将暂时告别无人机市场 。 实际上 , 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的切割 , 远不止飞米一家 。 从“扫地茅”石头科技 , 到平衡车九号科技 , 再到智能可穿戴企业华米 , 小米对曾经扶植起来的部分公司都做了切割或股份减持 。
具体原因可能有二:
一方面这些公司在二级市场下行的背景下 , 很容易变成小米的“拖油瓶” 。 本季度 , 小米调整前的归母净利润为-14.76亿元 , 王翔表示 , 这主要与公司投资组合相关 , 由于股票市场整体表现不佳 , 公司投资的上市企业公允价值出现下降 。
另一方面则是小米在战略重心转变后 , 对于投资组合的重新搭配 。 在造车计划开启之前 , 小米的核心战略有且只有一项 , 那就是“手机 X IoT”战略 , 大部分的投资围绕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物联网体系进行 , 而在造车计划公布后 , 投资重心也转向相关车企 。
有一种观点认为 , 电动车的兴起让传统车厂与Tier1过去形成的稳定生态逐渐被打破 , 而小米这种“从零开始”的造车战略大有独自打造汽车生态链的气势 。
当然 , 这也意味着公司在经营层面要肩负更大的压力 。
尽管王翔在电话会议上表示 , 三季度8.29亿的创新业务费用对整个集团的运营不会构成重要影响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小米在研发部门的资源调配上已经出现了倾向 。
小米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 截至2022年9月30日 , 公司研发人员合共16911人 , 在多个部门任职 , 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8% 。
值得一提的是 , 小米的研发人员数量在今年一季度为15002人 , 在互联网大厂普遍裁员的背景下 , 小米还能保证研发团队扩张实属不易 。
但另一项数据表明 , 目前小米智能汽车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1800人 , 相比一季度50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大幅提升 , 也就是说小米的研发人员的增长大多来自于智能汽车团队 。
考虑到小米的智能汽车最早也要到2024年量产 , 那么在第二增长曲线出现出前 , 在造车资源上倾斜严重的小米 , 其基本盘还否能保持稳固?
高端不易 , 以稳求进
在企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时 , 需要通过资源的调配反哺新的业务 。
从财报来看 , 小米的各项主营业务在三季度仍承受较大压力 , 期内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25亿元 , 同比下滑11.1%;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91亿元 , 同比下滑9%;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 , 同比下滑3.7%;其他收入18亿元 , 同比减少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