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镉电池|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三 )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日本不造镍镉电池了,那么镍镉电池市场就会面临巨大的缺口”,王传福将这一发现火速上报,无奈的是,当年国企僵化的体制让他的请示均石沉大海。
他很快就明白了,如果继续待下去,只会让大好的机会从手中溜走,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于是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比格电池总经理,扔掉“铁饭碗”,下海单干。
1994年11月18日,一个20多人的小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起名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专做电池,没人会想到,这个小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
结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然后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王传福在这里打造起了独有的“比亚迪模式”,只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生产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镍镉电池|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文章插图

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产品价格大跌20%至40%,很多的电池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却逆势增长,一年卖出了1.5亿块电池,成为与三洋、索尼、松下齐名的国际电池生产厂商,最高时,全球每三台手机,就有一台手机使用了比亚迪的电池。
这一年,比亚迪一举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王传福也收获了“电池大王”的桂冠。
03、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2002年7月,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一时风光无限,从穷小子到企业家,王传福也为深圳又增添了一个传奇故事。
但从贫困走向繁荣和从繁荣中生长出来的人,心态终究是不一样的。
比亚迪上市后,王传福反而更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电池这个行业的“池塘”太小,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一年也不过就几百亿的市值。
几百亿,对于王传福来说,只能用“也不过”三个字来形容。
2003年,他又看上了一个正在爆发的行业:汽车。说干就干,没过多久就收购了年年亏损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正式杀入汽车行业。
一个对汽车毫无所知的电池企业来做汽车?王传福这是在痴人说梦!收购当天,质疑、怀疑,纷至而来,“一个做电池的,怎么能做汽车呢?汽车和电池能比吗?王传福你懂汽车吗?”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直接和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想造车的时候,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面对接连不断的负面声音,王传福放下狠话:“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这与李书福当年“汽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狂言”何其相似。
还有人说,即使比亚迪真的动了造车的念头,也绕不开国外的技术专利,但他没想到,王传福恰巧是那个对所谓的专利壁垒最嗤之以鼻的人。
他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