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太空建医院,总共分几步?

人吃五谷杂粮 , 难免生病 。 如果人类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 那么太空是不是也要有医院?宇宙中丰富的射线资源 , 能不能用来杀伤癌细胞?太空失重状态 , 会不会有利于缓解椎间盘突出?
这些事 , 杜继臣早就想到了 。 作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医疗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航天中心医院院长 , 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打造太空医院作准备了 。
11月18日晚 , “2021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在北京开幕 , 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学家、宇航员、企业家等参与其中 。 杜继臣在会上提出了他对“太空医院”的具体设想 。
成功实现外层空间的探索 ,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之一 。 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首飞成功 , 60年来 ,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 , 并不断调整着前进的目标 。
杜继臣介绍 , 目前个人累计太空飞行的最高纪录已达到了879天 , 人类航天器能达到的最远距离距地球40多万公里 。 而空间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辐射、微重力以及载人航天器内的噪音等不利条件 , 均会降低宇航员的工作效率 , 甚至会损害他们的健康 。 要更好地将人类文明向更远的空间深处延展 , 就必须要应对这些复杂环境对太空航行的负面影响 , 保障宇航员的身心健康 。
他设想的太空医院 , 是在太空中设立的综合医疗体 , 既能为进入太空的人员提供健康监测、疾病诊断和预防康复的全程照护 , 也能为地球上的疑难病提供特殊的诊疗服务 。
太空医院怎么建设?杜继臣认为 , 太空医院需要有检验诊断系统、治疗系统和康复系统 。
众所周知 , 传统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CT、磁共振等 , 因为体积大、移动难、辐射系数高、高磁场等弊端 , 无法实现空间搭载 。 而超声机虽然有在轨工作的先例 , 但其图像质量难以达到临床的诊断要求 。 因此他认为 , 太空医院一体化的医学影像检查平台首先要具备便携式、轻体量、超低磁场等特征 , 同时还需要集成优化的扫描成像系统、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以及远程操控系统 , 这样在空间站或者是在地面的医务人员 , 就可以实时获取清晰而全面的影像资料 , 再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来实现对可疑病灶的自主识别和标注 , 进一步提高病情判断的准确程度 。
他说 , 制定太空医院的疾病诊断标准 , 是航天临床医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和必要前提 。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 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和医学治疗 , 是太空医院的核心任务 , 也是目前航天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 。
比如吃药 , 在地球上和在太空中就不是一回事 。 太空环境所引起的胃、肠、肝、肾功能的变化以及体液的重新分布 , 都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的过程 , 进而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和用药安全 。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适合太空环境的药物制剂 , 探索多种途径的给药 , 来制定区别于地面的用药指南 。 ”杜继臣说 。
如果要在太空中做手术 , 那情况就更复杂了 。 杜继臣相信 , 太空手术室的核心是建立机器人自主手术 。 他认为 , 机器人具有机械臂和电脑操控系统 , 能够实现感知、推理和决策等功能 , 可以在空间环境下完成各项任务 。 同时 , 机器人兼备远程视频操作和人机交流的功能 , 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定位系统来确定自身组件和手术对象的空间位置 , 再利用传感器配合视觉系统完成各种精细的操作 。
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自人类成功实现太空生存以来 , 医学的需求和探索就始终相伴左右 , 太空医院的设想并非无本之木 。 杜继臣等人组建的航天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和航天医学中心 , 已经着手相关实践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