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几千年前就有地暖壁炉,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二 )


用花椒涂墙取暖之法流传后世 , 西晋石崇曾“以椒为泥涂室” , 与王恺斗富 。 南朝庾信有《梦入堂内诗》云“雕梁旧刻杏 , 香壁本泥椒” , 晚唐李商隐在《饮席戏赠同舍》中言“兰回旧蕊缘屏绿 , 椒缀新香和壁泥” 。
祖籍成都的北宋宰相王珪 , 则偏爱家乡四川的花椒 。 他在《宫词》中言“楼西别起长春殿 , 香壁红泥透蜀椒”(一说为花蕊夫人所作) 。 在充满椒香味的屋内过冬 , 估计食欲也会大增 。 等到冬去春来 , 或许会发现去春的衣装已经配不上今春的体型 。
当然 , 花椒涂料只能起到基本保暖作用 , 要在视觉和心理上更加温暖 , 人们还会在房间地面铺上毛毯 , 在墙上加挂壁毯 , 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 以最大限度地锁住室温 。 这就是椒房殿的升级版——西汉未央宫的温室殿 。
被中香炉有多巧
据《西京杂记》 , 西汉人丁缓发明过取暖用的球形小炉 , 因“可置之被褥中” , 人称“被中香炉”或“卧褥香炉” 。
香炉的结构设计类似今天飞机、轮船上使用的陀螺平衡仪 , 其球形外壳和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内外两层同心圆环 。 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一根短轴连接 , 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 , 使得炉体能自由转动 。
通过这一设计 , 内环能支撑在外环上 , 外环可以支撑在外壳的内壁上 。 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短轴依次互相垂直 , 加上炉体本身的重力作用 , 可以使得香炉无论如何翻转 , “炉体常平” , 炉口总能保持水平状态 , 炉体内的火炭断不会倾覆外泄而带来皮肤烫伤或引燃被褥的危险 。 临睡之前 , 让此香炉在被子里尽情翻滚 , 便可祛除被褥中的寒气 , 暖暖地一觉到天明 。 此香炉不仅可以取暖 , 还可以用来熏香 , 因此又称“香薰球”“薰球” 。
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有对“被中香炉”的描述 , 言美人闺房内有“金鉔(即香炉)薰香” , 但目前还没有唐朝之前的“被中香炉”实物发现 。 唐朝时 , 大户人家已经广泛使用银制“被中香炉”取暖 。
1963年曾在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一个直径50毫米的唐朝银制“被中香炉” , 造型雅致 , 镂空精细 。 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 , 就有两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制“薰球” , 其中一件直径达128毫米 。
梅长苏和小主们的手炉
若是将“被中香炉”加上外罩和小提手 , 便成了《琅琊榜》中梅长苏和《甄嬛传》中小主们握在手中取暖的手炉 。
手炉和“被中香炉”差不多同时出现 , 又称袖炉、捧炉 , 一般是巴掌大小的铜制炉体 , 有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 。 在炉体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炭火余烬 , 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 , 热气就会从炉盖的镂空孔洞中溢出 。
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曾出土一件手炉 , 炉盖盖沿外侧有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盖” , 炉身下腹外侧有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 。 学者据铭文推测 , 此手炉应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即平阳公主家用之物 。
阳信长公主有过三次婚姻 , 先嫁平阳侯曹寿 , 不料丈夫和儿子曹襄都走在她前面;二嫁汝阴侯夏侯颇 , 结果夏侯颇后来因与父亲婢女通奸而畏罪自杀;三嫁大将军卫青 , 不到十年卫青就先于她病逝 。 公主去世后与卫青合葬 , 陪葬茂陵 , 故其手炉能在茂陵发现 。
一件手炉 , 或许不能温暖公主的清寂 , 但至少能在寒冷的冬日熨帖她的内心 , 给她带去丝丝暖意 , 让她即使无人同立 , 也能消度那欲雪的黄昏 。
有人用手炉暖手 , 还有人却别出心裁 , 用他人御寒暖手 。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 唐玄宗的哥哥申王李撝“每至冬月 , 有风雪苦寒之际 , 使宫妓密围于坐侧 , 以御寒气” 。 李撝用美女做人墙阻隔寒气 , 是为“妓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