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 )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 , 是国内首个大体量人防洞室改扩建而成的四季越野滑雪隧道 , 也是数字化低碳建筑的“新名片” 。
“原人防洞无完整图纸资料 , 给我们施工带来不小阻碍 , 像洞内截面变径就多达52处 , 扩挖过程中也存在坍塌和涌水情况 。 ”中建八局技术工程师郭海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施工团队专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 , 确定需要爆破的具体位置 , 精确洞室开挖运出量 , 并将爆破的18万立方米花岗岩作为回填材料 , 极大减少项目建设和使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 。
不仅如此 , 为尽量少占用原有自然景观 , 施工团队利用数字化模型设计 , 从山体中“凿”出众多使用空间 , 并将钢构件加工区、拌合料加工区等设置在室内 , 节约用地超1500平方米 。
同时 , 施工团队还利用BIM技术将室外雪道与实际山地地形融合 , 借助模型演示 , 将24种2400余颗苗木移栽至植被低覆盖区域 。 据统计 , 项目利用BIM技术 , 共完成对复杂洞室的设计优化方案200多项 , 解决4215处碰撞问题 , 减少钢材浪费约56吨 。
随着城市建筑更新加快 , 许多工业用地和设施在二次利用过程中 , 往往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 。 借助数字技术 , 提高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 为施工用地污染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
“怎么才能把现场数据前后链接起来 , 像一个自动化工厂一样?”带着这个问题 , 2019年 ,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成立“智慧修复职工创新工作室” , 致力于构建大数据平台 , 以求实现环境智能修复 。
据介绍 , 大数据平台的“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 ,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等终端设备 , 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与数据采集 。 透过中控室大屏幕 , 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 , 覆盖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 , 真正满足全链条技术要求 。
“技术要适应需求 , 更要超越需求 , 实现修复技术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 , 这是我们未来攻关的重要方向 。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说 , “我相信 , 不久的将来 , 会有更多的智慧化成果应用在环境修复的不同场景 , 依靠数字技术为产业发展赋能 。 ”
数字蓝图绘就
产业转型正当时
“当前 , 中国正加快部署推进新基建 ,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 , 中国建筑业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表示 , “在此背景下 , 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 , 在新技术、新制造、新基建和新业态等方面取得突破 , 成为建筑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 ”
鼓励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 营造“产业+数字”的安全健康新生态是关键 。 目前 , 多地已提出具体举措 , 力求产业转型行稳致远 。
例如 , 江苏省提出要加快推进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 , 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广东省提出要加强“机器代人”等应用场景建设 , 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筑专用设备符合条件的 , 可按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浙江省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引领 , 提出要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城市信息模型(CIM)和5G等在建筑领域的集成应用……
数字化时代 , 客户需求个性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 也对建筑企业的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
“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 , 要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 因为客户体验决定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预测 , 由于产业发展逻辑由零和竞争向生态共赢转变 , 数字建筑服务商等新角色将成为产业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