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创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创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在中国 , 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如果“移动中国”也有热图 , 从农村到城市 , 内陆到沿海的轨迹可能会很显眼 。然而 , 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向流动曲线日益突出 。在逆流中 , 有专业技能、有良好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在其中行进 , 他们煽动和展示的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
在内蒙古 , “80后”女大学生齐晓静 , 毕业后回到农村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 她在致富后主动带动村民走向幸福 。建大棚 , 开农场 , 旅游 , 是同一块土地 , 同一群村民 。当观念改变 , 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村民们的钱包鼓鼓的 , 脑袋都活了 。物质世界的变化足以让人惊讶 。精神面貌的变化 , 让美好未来的轮廓更加清晰 , 更加稳定 。有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夸张 , 但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大学生改变了一个村庄 。
任何创新的扩散总是被早期采用者推开 。在这个社会过程中 , 随着创新被更多地采用和遵循 , 其意义也在不断显现 。新生代返乡青年扮演的正是这一重要角色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 他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对外界更丰富的认识 , 这让他们更像是下乡的“现代使者” 。他们有勇气、有能力打破农村过时的生产方式 , 完成新技术、新思想与旧场景的有机“嫁接” 。更重要的是 , 在城乡数字鸿沟趋于缩小的情况下 , 乡村与外界的新的交流方式和话语 , 正在通过这一群体所策动和引发的创新变革而不断更新和建构 。
在关于年轻人成长的公开讨论中 , 经常使用“内卷化”、“工具人”等词汇来表达他们对现状的困惑和不满 。有学者指出 , 这正是因为人们很难在自己的作品和终极意义之间找到清晰的链条 , 建立清晰的联系 。对于这群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来说 , “有意义的贫困”似乎从来不是他们的问题 。从新温室的兴起到贫困户统计中的“-1” , 再到新经济链的形成和地方发展体系的建立 , 其意义始终是可感知、可触摸甚至可量化的 。而且 , 奋斗的意义从来都超出了个人利益的范围 。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换了一个村”的女大学生安心留在农村17年 , 为什么我们的“返乡大军”越来越强 , 返乡之路越来越宽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中 , 个人奋斗的意义得以实现 , “一生一梦”的理想有了落脚之地 。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 , 中国已经被深深地雕刻 , 青年大舞台建设得更加广泛和坚实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巩固和社会面貌的不断塑造 , 返乡的“磁力效应”不断增强 , 新时代新农村的呼唤必将承载更多的可能和梦想 。
让“一个大学生改变一个村庄”的故事在更多地方上演 , 让返乡青年群体煽动更多发展可能 。国家和地方两级都应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并赋予其权力 。要让他们不仅回来 , 而且留下来 , 就要有超越经济利益驱动力的思维和视野 , 在创新创业中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发展诉求 , 做好多项政策的扶持和支持 , 努力拓宽和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 , 不断加大农村对这一群体的“拉力” 。来自“农门”的新青年 , 将给农村带来新希望 , 带来“移动中国”的新气象 。(作者:媒体评论部莫杰)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