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层|智慧城市的长坡上,平安、华为、阿里、腾讯的“雪球”还要滚多久( 三 )


如果说智慧城市1.0阶段强调的是“建”,那么智慧城市2.0阶段则强调的是“用”。这时候的城市必须从智慧化转型过渡到智慧化生存,让科技真正能够在城市上开出花朵。
站在科技的视角,如果重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是一次长期的、典型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实践。
技术成熟度曲线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是诞生期,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不断有原型产品被开发出来,刺激着大众的好奇心;第二个是泡沫期,大众被新技术的光明前景吸引,期望膨胀,企业与机构开始仓促进入新领域;第三个是低谷期,泡沫破裂,负面评价接踵而至,企业也终于认清现实。第四个是复苏期,基于第一波产品的失败经验教训,人们开始缓慢地对新技术进行改进,逐步提升效果,产业逐渐成熟;第五个是成熟期,新技术最终能够满足需求,迎来真正的理性繁荣。
基础层|智慧城市的长坡上,平安、华为、阿里、腾讯的“雪球”还要滚多久
文章插图
在经历了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导入之后,智慧城市迎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根据DELOITTE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将近五百多个在中国,足以判断我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
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一位智慧城市的资深从业者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分阶段、分流程实施的,由于早期技术不成熟,前期阶段建设并不成功的项目可能会直接烂尾。即便建设完成,也有可能无法提高城市效率而被放弃,逐渐退化到建设之前的样子。毕竟如今的智慧城市体系的产品和服务离满足真正的要求仍然有一段距离。
确实,在去年疫情面前,诸多智慧城市项目失灵,各级政府在这之前巨额投资建设的所谓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仿佛瘫痪,大概只有少数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可能起到了一些作用。同时,疫情也如催化剂一般,让政府的一些抗疫需求不得不开始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自己的各种服务交给市场平台,让智慧城市领域加速奔跑起来。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经历了疫情催化之后的智慧城市正逐渐跨过低谷期并进入复苏期,城市在经历了智慧化转型的阵痛之后,已经开始尝试着进行智慧化生存,这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者来说相当于一场来自时间的大考、城市版的荒野求生!
城市想要实现“智慧化生存”,关键点还是在于解决“如何用”的问题。
从狭义上讲,智慧城市指的是城市治理,也就是政府职能相关的领域。例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从广义上讲,除城市治理之外,智慧城市还应该包括商业、医疗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用”或许也可以分为两大板块,治理和运营。治理是公共管理学范畴,在治理行政的运行机制下,政府也履行管制职责;运营是对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一种企业经营行为。
政府的角色,或许会逐渐转向真正意义上纯粹的“治理”角色,主要完成规则制定、底线审查、标准检验等工作。城市公共领域中很多工作,尤其是其中可以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并盈利,则会倾向于逐渐由企业主体去运营,维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
传统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飞速前进,城市智慧化发展成为了未来之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