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扎堆入局“元宇宙”(二)——从智能体验视角分析( 五 )


从车辆安全行驶角度看 , 至少在完全自动化驾驶的L5阶段以前 , 保持驾驶员的驾驶注意力依然十分重要 。 基于元宇宙的驾驶体验 , 依然将车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 利用抬头显示设备或智能眼镜显示系统 , 可以在司机视觉和听觉器官与道路之间 , 建立深度虚实融合的元宇宙安全辅助行驶体验空间 。 辅助驾驶体验空间在车辆辅助驾驶系统运行时 , 在司机的注意力聚焦区 , 呈现AR或MR的路况游戏 , 利用元宇宙的海量路况体验游戏的参与者 , 将司机的注意力牢牢聚焦在元宇宙安全辅助行驶体验空间内 , 对路况安全风险可以在毫秒级做出告警并刺激司机视觉和听觉神经 , 让司机在第一时间接管车辆控制权 。 元宇宙安全辅助行驶体验空间实现了安全驾驶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 。
2.元宇宙实现车载软办公的沉浸式体验
在汽车上办公的想法主要来自“商务车”的问世 , 即:多功能汽车(Multi-PurposeVehiclesMPV) 。 1983年克莱斯勒公司推出的“Voyager”与“Caravan”车型是世界上最早的MPV , MPV的最大的特点是乘员多、乘坐空间大、舒适度高 , 可在家庭出行、商务接待等场景发挥作用 。
根据统计 , 2020年北京平均单程通勤时间为47分钟 , 而上海则是42分钟 , 上班族一天平均有1个半小时在路途中度过 。 如何利用路途时间完成工作 , 就是车载办公系统需要考虑的功能 。 在2016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 , 微软与梅赛德斯-奔驰联手推出“InCarOffice”的项目 , 为客户的汽车变成一个移动工作站 , 帮助客户在车辆上轻松地完成与工作有关的任务 , 提高办公效率 。 在“InCarOffice”中将除了将集成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以外 , 还包括会议工具、微信、Facebook(Mate)等工具 。
但无论像微软这样的第三方车载办公系统 , 还是车企原生的办公系统 , 近年来都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现状 。 主要原因是受限于目前汽车智能化水平暂时仍然停留在L2-L3阶段 , 驾驶人员无法完全解放;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原有的办公设备的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移动硬办公体验 , 即:手机、笔记本、Pad等 , 这些设备在汽车内部相对狭小且 , 稳定性不足的空间 , 无法产生直接效能激发车载办公的需求 。
元宇宙将工作距离、办公空间、办公方式虚拟化为数字3D模式 , 配合全息成像、VR、AR、MR等新型成像技术 , 实现软办公的沉浸式体验 。 相较于传统手机、笔记本、Pad等移动硬办公体验 , 可在狭小的车内空间形成光学或数字化的可调视场 , 让乘员在1平方米的车载空间实现在100平方米的会议室体验;依靠数字化防抖技术 , 还能大大降低车身抖动带来的体验波动 , 使乘员始终保持全程工作沉浸体验 。
3.车载沉浸式娱乐空间
从第一台车载mini黑胶唱机被塞进克莱斯勒后的70年里 , 人们没有终止过继续往汽车内加入各种娱乐设备 , 唱片机、卡带机、CD机、数字影音、KTV、游戏机等 , 只要属于那个时代最新的mini娱乐设备都会有人想到往车里安装 。 汽车作为一种工业产品 , 从诞生那天起 , 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 ,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 , 形成了汽车文化涵义 。
不过要说车载娱乐设备中最成功的 , 还当数能播放音乐的各类播放器 。 在汽车文化中音乐就是汽车的灵魂 , 没有音乐的汽车就是一台冰冷、毫无情感的工业产品 。
但从工程技术角度分析 , 以音乐为核心的车载娱乐系统 , 历经70年来 , 经久不衰、日久弥新的原因 , 主要是音乐可以为汽车驾乘人员提供360度的沉浸式听觉体验 , 这是目前以显示器为主的视觉设备无法比拟的 。 车载娱乐中的沉浸式体验要求为驾乘人员提供身临其境、感官逼真的娱乐氛围 , 这应该包括:听觉、视觉乃至社交接触互动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