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三次转产 吉利创业几次转型


吉利集团三次转产 吉利创业几次转型

文章插图

吉利集团三次转产 吉利创业几次转型

文章插图
吉利汽车准备去宁波港 。本报采访人员杨中阳摄
吉利集团三次转产 吉利创业几次转型

文章插图
吉利汽车在杭州湾R&D中心进行耐久性测试 。本报采访人员杨中阳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杨中阳
李书福在中国汽车行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李书福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大胆而煽情的演讲 。例如:“什么是汽车?不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一个铁壳吗?”比如:“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李书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白手起家,作为一个持续创业者无所畏惧,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执着,毫不犹豫地掀起自主创新的旗帜,以超前的眼光不断整合全球资源,将最初在人们眼中并不乐观的吉利,变成了自己的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吉利集团(新业务)、明泰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吉利和力克 。2017年,吉利实现销量182万辆,营收突破2700亿元,实现了中国汽车梦,为中国汽车人赢得了尊严 。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前,李书福经历了五次创业和转产 。
李书福的家乡在浙江台州,东边是太平洋 。大海是滋养人们冒险精神的外在力量 。少年时,李书福并不是一个安静的读书郎 。当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骑自行车挣钱,显示出他作为商人的潜力 。高中毕业时,李书福买了一台相机,向父亲借了120元,踏上了创业之路 。他开了一家照相馆,生产冰箱,销售装修材料,生产摩托车,连续工作 。到1996年,吉利摩托车的产销量已达到20万辆,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摩托车的成功让李书福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但是,李书福在造车之后,确实受到了外界的关注 。1996年,李书福以扩大摩托车产能为名,征用临海市东部800亩沼泽地 。起初,人们认为他是在“炒地” 。第二年建厂时,他大胆宣布将投资“5亿元”进入汽车行业,但引来质疑和嘲讽 。
毕竟,四个轮子的汽车不同于两个轮子的摩托车 。李书福的困难不言而喻:他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没有“出生证明”……可以说,除了对造车的热情,几乎什么都没有 。要知道,当年上海大众只投产桑塔纳,国家就投入了10多亿元 。更大的问题是,由于长期的严控,当时中国的汽车生产已经形成了“三大三小”的格局,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 。
“我们公司制造汽车,媒体不信,银行不信,行业不认可,连汽车零部件厂商都不愿意卖给我们零部件 。”李书福回忆说,有一次,他去上海一家零配件厂洽谈合作事宜,接待他的一位总工程师听说他们只有5亿元,而且是民营企业,想造车,就干脆借口上厕所离开了 。
困难并没有阻挡李书福的脚步 。“不低头,不服输,擦干眼泪,坚持住,我会承受痛苦,我知道该怎么走 。”李书福写的歌词是他努力工作的写照 。技术欠缺,从拆车仿制开始,自己摸索,到处求教;经费不足,发扬“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办事情”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人才,自办吉利学院培养人才;没有“出生证明”,千方百计“借壳”造车 。
【吉利集团三次转产 吉利创业几次转型】后来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 。那是1999年12月,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在浙江台州调研 。李书福亲自问:“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梦想造车 。”提到
激动处,李书福干脆来了句“荡气回肠”的话:“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经过无数次奋争与等待,2001年11月9日,原国家经贸委增发了一批汽车新车生产许可证,搭载着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金属冲压车身的“吉利JL6360”终于榜上有名 。这意味着在国家批准第一批轿车合资企业26年之后,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 。第二天,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入世”与“李书福入局”就这样同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
“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
吉利首款轿车“豪情”一面世,就以5.8万元超低价格在市场上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为了应战,夏利被迫降价,而每降一次,吉利必应声再降 。
“当年的夏利每辆13万元,而今天同类同档车每辆才3万多元;当年的桑塔纳每辆20多万元,还要排队购车,现在同类同档车价格只要5万元,大家可以算一算降了多少?”今天李书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充满自豪:“我们生产汽车,把中国汽车价格降了一大截,为用户带来了实惠!”
吉利以这种低价入市的打法现身江湖,借着中国私车市场“井喷”的大势,在中国汽车行业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为企业迅速做大赢得了先机 。2006年底,吉利年销量已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跃升轿车行业第7名 。
然而,价格战也是一把“双刃剑” 。经过几年高歌猛进,吉利开始后劲乏力 。与此同时,由于批次产品质量问题和一些零部件的小毛病,一些用户反响不好,经销商也有些抱怨 。不少媒体甚至质疑,吉利拼命做大规模,而品牌、管理和配套资源却没有跟上 。
吉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经过反思,李书福坚定了转型的决心,“所有汽车公司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面对消费升级,唯有向上发展” 。
2007年5月17日,李书福宣布,吉利汽车进入了战略转型期 。一直以来凭价格优势取胜的吉利汽车,开始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转型 。
这次转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产品上,吉利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更新换代,技术上更先进的自由舰、金刚、远景“新三样”取代了早期的豪情、美日、优利欧“老三样”;品牌上,成功推出了全球鹰、帝豪、英伦3大子品牌,建立了800多家全新的品牌4S店;研发上,建起了先进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等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体系,掌握了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等一批新技术,80%以上的吉利汽车将达到C-NCAP碰撞五星级安全标准 。
“所谓创新,就是基于对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洞察基础上,审时度势,将各种资源重新配置和组合,使企业获得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多年以后,谈到创新时,李书福对此依然念念不忘 。
通过转型,吉利获得了20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世界性的发明专利几十项 。2010年1月份,“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成为获得该类奖项的唯一汽车企业 。2009年,吉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势上扬,成为汽车行业中的耀眼明星 。也正是这次转型,为吉利后来收购沃尔沃汽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农村小伙娶外国公主”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沃尔沃总部,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坐到了签字桌前,打开股权收购协议文本,开始签约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当时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被人形象地喻为“农村小伙娶外国公主” 。
那一刻,李书福流泪了 。
2002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兴奋地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当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玩笑:“这颗卫星未免放得太大了吧?”
这家于1927年成立的瑞典汽车公司是瑞典人的骄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奔驰、宝马和奥迪公司的发展均落后于沃尔沃汽车 。20世纪80年代,沃尔沃汽车仍与奔驰、宝马公司并驾齐驱,并略胜于宝马公司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沃尔沃汽车由于被福特兼并,管理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进入了发展瓶颈期,汽车产量停滞不前,并逐渐被宝马公司赶超 。但沃尔沃在安全性上,从来没有被同行超越 。
事非经过不知难 。从2007年初吉利借底特律车展的机会向福特表达意愿,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2月福特发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公告,拿到“路条”,再到三周前确定融资结构,历史终于给了吉利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0年8月2日,吉利与福特在英国伦敦举行沃尔沃轿车公司资产交割仪式,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收购 。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资产,包括沃尔沃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10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及产品平台、4个整车厂、1家发动机公司、3家零部件公司、38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的研发体系、分布于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销售网点、服务体系及1万多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等 。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代表 。路透社评论说,“这反映出中国汽车在国际汽车舞台上正在快速崛起” 。
国际汽车产业并购不易,融合更难 。外有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分手的前车之鉴,内有上汽整合韩国双龙失败的教训近在眼前,但李书福以非凡的智慧和胸怀,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几年来,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互相支持、资源互补,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不仅加速了沃尔沃汽车的复兴,而且推动了吉利汽车的销量和品牌“向上” 。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2016年销售76.6万辆、同比增长50%的基础上,2017年再度实现了63%的高增长,一举迈过了年销售百万辆门槛 。当年吉利从福特手中并购沃尔沃汽车时,沃尔沃全球销量不到37万辆,亏损147亿瑞典克朗,而去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已增长到57万辆,盈利141亿多瑞典克朗 。
更让李书福高兴的是,双方共同打造的领克汽车不仅迅速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可,未来还将进入欧洲市场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将开始真正融入全球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
“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多赢,给全球用户带来实惠,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是李书福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渴望 。
2017年6月23日,吉利控股集团成功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英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我们入股宝腾汽车,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成为路特斯跑车的控股股东,就是要帮助这两个品牌重现往日生机 。”李书福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和指引下,吉利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逐渐从以资金换技术,开始升级到向外输出技术和管理,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吉利” 。
从一开始,李书福的汽车梦就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从并购沃尔沃汽车,到收购宝腾、路特斯股份,再到参股戴姆勒,他的全球化梦想越来越清晰 。2017年11月份,吉利控股集团全资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 。12月份,吉利控股集团参股沃尔沃集团,成为该公司第一大持股股东,并拥有15.6%的投票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2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涉及金额高达90亿美元,吉利控股集团也因此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 。
前不久,吉利集团(新业务)与戴姆勒决定在国内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移动出行服务是未来出行领域的一个新领域,吉利控股集团已于2015年战略投资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这也是中国首家进军这一市场的汽车制造商 。
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还致力于融合铁路网、互联网,组建智慧立体化出行生态 。今年5月份,吉利携手腾讯、中铁总公司成立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 。新公司将从为旅客提供动车WiFi为入口,逐步打造整个铁路增值服务云平台 。今年11月份,吉利控股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高速飞行列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重大项目合作 。11月26日,吉利控股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车家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5G和V2X、边缘计算等领域进行合作 。上述合作,将有利于加快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转型 。
“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同的特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开放合作、包容发展 。”在李书福看来,今后全球的汽车企业最多也就是四五家,任何单打独斗,自己关起门来竞争,成功的机会都不会很大 。因此,吉利一直秉承开放、包容、协同的国际化理念,通过与全球合作伙伴协同、分享及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主动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尽管近年来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在“品牌向上”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但李书福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并时刻充满危机感 。“虽然中国汽车年销量早已跃居全球第一,但乘用车市场56%仍是外国汽车品牌,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汽车40%以上都是中低端品牌,价格便宜,利润很低 。”李书福说:“如果不弥补这些短板,不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就会继续被全球各国汽车品牌瓜分,中国的被动局面将很难彻底改变 。”
站在新起点,民营经济如何再创辉煌?“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开展品质革命,必须坚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条道路 。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 。”李书福坚定地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唯有通过创新驱动,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才能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这个过程,不仅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全局性影响,也会对全球汽车工业贡献力量,赢得同行与用户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