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编者按:
“35mm”是杭州的精品咖啡馆,在文清很有影响力 。80后的创始人吴宁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 。他曾经在一家外企做代码农民,为了爱情改变了职业 。现在他专注于咖啡行业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吴宁看到了“老板”和“打工人”之间的隔阂,并试图填平它 。就在这个20人的90后团队中,他启动了全套数字化工具,包括来自硅谷的OKR,试图激发大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
是吴宁干的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自报的实验、观察和思考 。

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文章插图
(35mm咖啡-同普分店)
据说文艺青年“死”有三种方式:开民宿、开书店、开咖啡馆 。十一年前,我误走了第三条路,在杭州开了一家咖啡馆 。幸好我还活得好好的 。
我叫吴宁 。我今年35岁,来自浙江 。我是杭州35mm咖啡的创始人 。摄影师看这家店的名字就能推断出我是摄影师 。35mm是人眼的焦距,用35mm镜头拍摄的图像最接近人眼看到的视角,适合拍摄生活的自然瞬间,留下生活的本质特征 。创业就像拍35mm焦距的照片,需要浪漫情怀,面对现实 。最大的现实是“人”,我们依靠和服务“人”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人”吗?
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文章插图
(35mm咖啡创始人吴宁)
问: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你对90后的认知?
答:“视人为人”,带着同理心匹配双方目标,寻求共同发展
我父母是商人,因为没有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老家做小生意,80年代开始去西北旅游,卖衣服和日用品,然后做家电生意 。优点是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缺点是变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没有安全感 。
学习一直很好,但是找不到方向,长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三观是什么,稀里糊涂地长大了 。去高中度假
网吧打游戏,觉得开发游戏不错,高考就报了浙大软件学院 。
在浙大读书的四年里,我渐渐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软件讲究系统思维,而现实生活是生动的,我越来越被后者吸引 。大三、大四那两年,我爱上了人文学科,喜欢上了摄影,想毕业后找份相关的工作,或者干脆自己开工作室 。但各方面准备不足,2007年大学毕业,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成了一名码农 。
我加入一家外资银行下属的信息技术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外企注重管理,公司对你的发展不设限,同事之间氛围融洽 。在那里,我接受了管理的启蒙,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合同两年一签,转眼就到了合同续签期,我确信自己对软件开发这件事没热情,但也说不出明确的职业规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就在这时候,冥冥之中的机缘出现了 。
那阵子,我跟朋友组团去云南旅行,在泸沽湖,我们撞进了一家咖啡馆 。满墙的照片,空间布置得特别有感觉,耳畔响着好听的音乐,置身其中仿佛时空穿越 。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吗?我热爱摄影,也对这样的空间着迷,我应该开一家摄影主题的咖啡馆 。

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文章插图
(新西兰皇后镇 。摄影:吴宁)
回杭州后,我跑了几家精品咖啡店,调研他们的经营情况,结论是:这个事可以做 。如果能从中获取可持续的收入养活自己,再好不过;如果搞砸了,大不了回去继续干老本行 。我把想法告诉了家人 。
家人一开始明确反对,他们认为我如果要做生意,可以干点别的,专业知识尽量能派上用场 。我坚持要干,父亲首先决定支持我,他们当年做生意一开始也是亏的,后来才慢慢有了起色 。他对我有耐心,我也确实需要耐心 。
我花了半年时间了解行业、学习知识,同时四处寻找商铺 。2010年5月,第一家35mm咖啡馆开张了,主题是摄影,我喊出“摄影分享生活”的口号,希望它能成为杭州摄影界的地标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题随之而来:我卖的到底是咖啡,还是摄影?定位不清晰导致发展方向不明,伙伴对长远目标不知所措,并间接地影响了客人的认知 。
一些客人对摄影完全不感兴趣,但喜欢来我店里喝咖啡,难道他们就不该是我的顾客?另外每次招人,我都会遇到理念是否相合的问题 。事实上,一些人来应聘工作,只是为了学做一杯咖啡,对摄影毫无兴趣;还有一部分人只为摄影而来,对咖啡一无所知 。我的用人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分裂中摸索了两年以后,我终于想明白了:摄影是一个很小的艺术领域,它是平面的、定格的;而咖啡馆是立体的、三维的装载框,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必须回归咖啡馆的存在意义本身 。
我热爱摄影,所以创办了35mm,但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想 。我有我的梦想,伙伴也有他的追求,没有人愿意充当别人实现梦想的“工具人” 。我和伙伴是一个共同体,必须找到大家共同的愿景,追求共同发展 。
想明白了这一点,招人、用人、考核人就不再拧巴,可以根据经验和能力培养,同时对焦目标和需求 。只要双方目标匹配,有共同愿景,就能一起干 。

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文章插图
(35mm咖啡-首店,现已关张)


问:如何响应90后对企业文化的新诉求?
答:打造有温度的组织文化氛围,和公正透明的平台 。在具体工作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加强协同,有效赋能每一位伙伴


团队现在总共20人,除我之外,最大的28岁,最小的23岁,清一色的90后 。90后渴望被认可,要求平等相待,要有成长的感知 。
我起初认识不足,假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伙伴就会跟着我干很久,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跟80后很不一样,90后不能假设他们天然会在你这里干很久 。
90后对公平性特别敏感,公平的前提是透明,首先需要彼此看见,否则很难真正建立信任 。只要踏实做事,就得有好的回报,多劳多得,这涉及激励机制 。
软件专业背景让我养成了系统思维,对市面上先进的工具比较敏感,2015年钉钉刚面世没多久,我就开始用了 。通过钉钉的考勤、审批、日志、项目、知识库这些基础功能,每个人干得多或少、干得好或坏、思考得深或浅,互相清晰可见 。
我们分5个班次,除了早晚,有3个不同时段的中班,大家都喜欢上(10:00~18:00)这个班,情有可原,但行业性质决定了早晚班很重要,怎么协调?一是保证公平,伙伴轮流上各种班,二是晚班缩短1小时(16:00~23:00),三是不同班次发放对应的工时补贴 。
各种因素交错,我们的薪资变得复杂,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奖金、提成、补贴等……基本定薪规则有8项,津贴补贴有7项,薪资激励有6项 。以前手动算,很难算清楚,漏算了对账伤和气,后来启用“智能薪酬”,关联钉钉的考勤等数据自动算,一算就准,省了很多事 。
就这么一项一项地推,我们实现了深度数字化 。通过“智能人事”,每个人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入转调离的数据一路跟着他走 。伙伴不是“工具人”,评价标准不只是业绩,我们使用“智能绩效”,从业绩、态度、沟通和能力四个维度,全面评价每一个人,既确保公司往前发展,也帮助伙伴成为更好的自己 。
我的老本行依旧有用,我用低代码开发工具“简道云”自建各种应用,帮助自己、也帮助团队工作得更轻松、更愉快,其中有个“权益积分”应用很受欢迎 。伙伴每干一件份外的好事,都能申领积分 。比如,伙伴外出探店,带回想法和建议的,有奖励 。我们鼓励学习,看一本书奖励30分 。积分可以换礼品,也可以换假期,180分换1天,有个伙伴去年攒了1300多分 。
问题积分比常规积分更有价值 。工作中每指出一个问题,奖励2分;每解决一个问题,视情况额外奖励3分以上 。问题积分累计15分,就可以转化为5分的考评分,含金量很高 。
智能人事+智能绩效+智能薪酬让团队有了透明、公平的制度,权益积分则让组织变得有温度、有弹性 。每个人都带着业务洞察、带着成长意识、带着主人翁的姿态工作,个人的状态和心情、团队的氛围和能量都变得很不一样 。

兄弟不能一起做生意,和兄弟一起创业的坏处

文章插图
(吴宁的钉钉工作台)


问:已经有其他管理工具了,为何还要启用OKR?
答:OKR推动我们在公司发展的盲区激发更多灵活性和创造力


权益积分相对碎片化,相比之下,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