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98%中国Top 100互联网公司背后: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互联网|98%中国Top 100互联网公司背后: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原创,作者:周峰,编辑:白瑞,未经创业邦授权,不得转载
为什么中国企业服务赛道鲜见独角兽?
这是个有趣的悖论。从理论上看,中国并不缺少企服赛道成长的土壤。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存续企业主体已达到4457万家,这一数字在2023年预计将会增长到4830万。在营企业稳步增长的背后,中国也掀起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但相比大洋对岸的如火如荼,中国企服的硕果寥寥。
据创业邦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7月起到2021年6月为止,全球有67家互联网与服务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新增独角兽企业的34.5%,成为仅次于金融科技的第二大赛道。只不过,67家企服新星绝大部分国籍仍是美国。
理论和现实的不一致,值得我们深思。中美两国固然在营商环境和市场需求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在中国的沃土之上,成长出本土化的企业服务明星。
今年10月,在线协作平台蓝湖宣布完成由GGV纪源资本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跟投的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融资完成后,蓝湖作为云软件的中国代表之一,晋身独角兽行列。
蓝湖最初的业务形态是产品文档和设计图的共享协作平台,为UI设计师、产品经理等人群提供文档和设计图管理服务,帮助团队提高沟通效率以及工作效率。
【 互联网|98%中国Top 100互联网公司背后: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根据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资本对蓝湖的青睐不难理解:目前,蓝湖在互联网行业Top 100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8%,产品被超过50万支数字产品团队采用。
在收获如此成绩的背后,蓝湖却一直保持低调的姿态。据蓝湖CEO任洋辉介绍,公司一直以来都是PLG(Product Led Growth,即产品驱动增长)模式的践行者,专注于用户体验优化和产品打磨。
换句话说,蓝湖更像是在用To C互联网业务模式,在To B端自下向上形成影响力。
业务和模式都与众不同,却成了从中国土壤中率先孕育的独角兽。作为范本,蓝湖的成长背景,或许能为中国的企服赛道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用To C的方式做To B与业务专注于销售支持、人力资源管理、OA系统等其他企服公司不同,蓝湖选择了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也就是说,产品开发和迭代核心需求,更多来自一线的产品团队,而非企业的组织采购。
以蓝湖上线的1.0版为例。和今天协作平台的形态不同,独角兽当年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一个网页端的小应用——它是云端切图标注工具,方便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将设计方案转化成开发文档,交付给前端工程师。
这个功能在当时大幅提升了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的沟通效率。产品经理在做原型图时,需要借助Axure一类的原型设计工具,设计师们查看原型时需要下载安装同样的工具。蓝湖上线后,将原型图和设计图放在同一个界面,只需通过链接就可分享和查看,评论还可实时通知团队成员,做到实时沟通。
除了帮产品经理“减负”,蓝湖也赢得了UI设计师们的好感。一般而言,UI设计师完成界面设计之后,还需要通过Photoshop标注设计图中的所有图形元素,以便于前端工程师根据标注开发还原设计图。这往往会占用一个设计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不过,只做一个能标注、能切图的网页端应用,并不是蓝湖最初的目标。“标注和切图只是蓝湖最初的产品验证。”蓝湖产品负责人杨金威向创业邦介绍。在当时,团队就已经瞄准了产品设计协作平台方向。
“通过这两个工具,我们发现企业在产研环节是乐于将本地数据存放到云上的。”杨金威表示,数据上了云,包括协作在内的很多事情才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