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创新基地 。图为学生在创新基地进行实验 。个人资料图片
海盛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从实验室实现钐、铁、氮塑料磁性材料市场化的公司,解决了行业内的“卡脖子”问题 。其创始人之一陈海波在浙江工业大学就读期间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海盛塑磁——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先锋”项目中获得金奖 。
创新成果融合成创业项目,陈海波的经历是浙江工业大学“双创”教育的缩影 。近年来,学校在“双创”领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大赛金牌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成为全国首个赢得“互联网”季的地方高校,2020年排名全国第一 。大学专利奖励名单第六名,中国大学专利转让名单第八名.
浙江工业大学开启“双创”爆发式增长的密码是什么?
评价改革,点燃“双创”
第一个突破是实践端还是评价端?更安全的方法是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浙江工业大学开始用评价“指挥棒”引领“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在课程建设和教师分配过程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师生转变观念,建立以评价为抓手的可操作、有效的引导机制 。”李小年,浙江工业大学校长 。
2016年初,在全校上下的努力下,学校迅速成立了创业学院,改变了以往分散创新创业教育、多头领导的格局 。为了引导教师实现从教学到创造的意识转变,一套系统的、实施良好的评价方法相继出台 。
学校对相关职能部门和所有专业院校采取了任期制目标责任制考核,将“互联网”大赛金奖(项)和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列为重点目标,与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责任分配相同 。
教师评价的改革更加激烈 。“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骨干岗位”列为重点教学岗位,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课外教育工作量相当于上课教学时间 。在“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评审中,增加创新创业导师比例 。新政一出,教师申请“双创”岗位的热情迅速被点燃 。
“我们还设立了社会服务促进教师岗位,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离职创业,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目前已有十余名教师办理离职手续,有两家教师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 。”学校人事部主任周碧君说 。
“指挥棒”也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
t-size:15px;">在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总决赛中,信息学院的项目获得了主赛道金奖 。团队的第二负责人程思宇格外兴奋,这意味着还是大三学生的他已经获得了保研资格 。
浙工大学生手册中明确写着:获得“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者,可直接获得保研资格 。近10年顺利进入这一“绿色通道”的学生共有400余人,占推免生总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为了激励全体学生把“双创”思维融入自我发展,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双创”通识教育模块,同时设立“双创”单项奖学金,把“双创”作为“十佳大学生”“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评定的重要指标 。
“‘双创’很燃很硬核,这已经成了浙工大的办学自觉 。”学校教务处处长计伟荣说 。
立足浙江,找准选题
浙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1964年,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先驱李寿恒先生在浙江化工学院(浙工大前身)主持工作期间,就主张从浙江实际出发,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 。
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选题”,“双创”教育承袭了学校的办学基因 。浙工大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中心获批建设了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研及成果孵化平台 。近年来,学校许多医药化学类的“双创”项目均脱胎于此 。
同时,学校先后与省内外60多个市、县(区)全面合作,建立了32个地方实体研究院、48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联盟,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超过200个 。“十三五”期间,签订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个 。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教授博士团”分赴各个地方研究院,发现和了解企业技术难题,寻找创新之源 。
浙江花园生物制药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苏为科、金灿两位教授第二天就背着包去了企业,“实验室、车间两头跑,经常是今天和车间工人们一起三班倒,明天就回实验室研究到通宵” 。二人带领学生团队在实验室取得突破,技术投产后每年为该公司节约成本近3000万元,助力企业成为维生素D_3系列药物全球最大的生产商,其中一项技术还打破了国际垄断 。
实战历练中,学生的“双创”灵感也被点燃 。浙工大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导师进行科研训练 。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了本硕博科研梯队的形成 。“跟着导师跑车间,把难题从企业带回实验室解决,是我读博期间最期待的事情 。”金灿的学生许文灏说 。
专创融合,锤炼本领
在浙工大,“双创”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
走进“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的课堂,学生手中拿着的不是传统的作业,而是一份份精美的项目策划书 。学生们一会儿是“创业者”,一会儿又成了“投资人”,在双重身份间灵活变化 。“90分钟的课堂,我们全程都精神振奋 。”广电专业大三学生谭镕说 。
类似的“专创融合”课堂是浙工大的教学新样态 。据介绍,该校在“第一课堂”破除传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定期征集和评选,打造“专创融合”的课堂样板间 。
此外,学校已建成“创新创业基础与实务”“领导力与领导艺术”等“双创”课程27门,编写“双创”教材3部,建立450余人的创业导师库,出台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文件21种 。
学校专门聘请127名海内外行业精英为“课程特聘教授”,在各学院积极参与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案例创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共授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
科技转化,摘得“金果”
在第五届“互联网+”大赛上,浙工大团队的“高速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夺得金奖,该技术的印花速度是传统数码印花速度的40至150倍,预计未来10年内可替代目前70%左右的传统印花 。载誉归来后,团队发表了21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获得20项国家发明专利,与浙江绍兴的龙头企业实现合作,目前已使用墨水40吨,节省支出约400万元 。
“‘双创’的现实意义,是真正做到科研落地,而不是止步于比赛、拘泥于实验室 。”李小年说 。在学校各类平台的推进下,一大批高新技术得以快速推向市场 。
通过多部门协同,浙工大健全各项成果转化机制,激励师生将科研做到真正有用 。除了实际收益以外,浙工大在不改变权属的前提下,允许成果所有人(教师或学生)创办的企业免费使用成果10年 。浙工大KAB创业俱乐部还以“众创空间”为依托,聘请校友企业家为创业导师,拓宽创业孵化融资渠道,帮助大学生团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三创’精神 。”李小年表示,学校将更加注重工作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蒋亦丰 通讯员 陈曼姣 刘慧琪
责任编辑:曹金玥
- 万元创业小项目推荐,适合一两万创业的
- 夜市摆摊什么最好卖利润高,适合夜市摆摊的儿童玩具
- 美人主意的暴利行业 农村小额创业做什么好
- 别说电视卖的不好,是年轻人的锅,这款电视就很受年轻人青睐
- 科博会线下探馆:未来可开去上班的飞机、能卷曲打包带走的电视机,428家参展企业汇聚绵阳
- 安徽省泗县今日肥猪的价格
- 机械键盘|轻便好用的超大容量移速便捷户外电源
- 陈欧的创业故事简短,对陈欧创业成功的感想
- 大学生就业宣传口号,就业创业标语
- hdr|电视选购的“3要点”,要早点看到,何至于花了钱只买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