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创业故事,打工学徒的创业故事

[系列报告24]

身边的创业故事,打工学徒的创业故事

文章插图
【身边的创业故事,打工学徒的创业故事】从建筑工地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瓦工,到资产过千万的“塔吊王”,王春林用了32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反击 。一路走来,他心里明白,商业世界的风风雨雨,离不开妻儿、朋友、家人的支持,离不开自己的“资金来源”——姜堰农商银行 。
“做大型机械业务,资金投入量大 。如果没有姜堰农商银行支持我,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信心 。”王春林坦言,多年的紧密合作让他和姜堰农商银行形成了一种浸在骨髓里的感觉 。“可以说,每一个我事业发展缺乏资金的关键节点,都能找到姜堰农商银行的影子 。”
工地上抓住创业商机
1987年的秋天是王春林一个难忘的季节 。当时他只有17岁,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求学之路,外出找工作养家 。王春林没有技能,也没有介绍信,只能在工地找一份瓦工学徒的工作,干各种脏活、苦活、苦活 。
“那时候我真的是天天搬砖!”回顾那些艰难的岁月,王春林的脸上没有任何不悦,但从他那双结满厚厚茧的大手中不难看出,当年的生活给这位乡村少年带来了千钧一发的负担 。
人们总是说,每一次努力都会有回报,平日里勤奋上进的王春林,很快就等到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迎来“基建潮”,在工地上摸爬滚打近十年的王春林,嗅到了商机 。他熟悉各种施工流程,人缘极佳,迅速组织起自己的工程团队,成功承包了多个工程项目,赚得“第一盆金” 。
就在项目承包团队开始营业几年后,雄心勃勃的王春林遇到了自开业以来的第一个问题 。2000年左右,施工队承包了一个30多万元的项目,他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前期资金和各种动员费用 。我知道到年底,项目业主只给了他4万元作为回报,远远不够支付他农民工的工资 。
“那年除夕,家里挤满了来讨薪的农民工,但我当时真的拿不到那么多流动资金 。”王春林谈起这件事,久久不能释怀 。“从那一年开始,我就告诉自己,等资金回笼了,一定要转行 。”
农商行助力事业转型
2005年前后,与工地打交道18年的王春林发现,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工地上新建的塔吊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租赁市场的需求,大型工程机械的租赁也不会涉及拖欠工资和农民工管理的问题,所以前期只需投资资金购买设备即可 。
一向以敢于思考和做事著称的王春林告诉妻子,他打算买塔吊,回家后立即租赁到工地 。我老婆很支持,但夫妻俩算完账后发现,如果用光所有积蓄,向亲戚朋友借钱,流动资金不足,买三台塔吊,少买一台就可惜了 。这个问题当时让夫妻俩很担心 。
从创业之初,王春林就在姜堰市信用社(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前身)叶店支行开户 。存款期间,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得知了王春林和妻子之间的纠葛 。检查了他的存款记录后,他们鼓励他借钱 。“真没想到贷款会这么顺利 。”王春林在怀疑的时候得到了2万元的贷款 。
王春林的塔式起重机租赁业务在这里开业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崛起,塔吊的租赁价格一直在上涨 。不到一年,他甚至连本带利还清了所有债务 。“如果姜堰农商银行不及时出手相助,我就无法把握这个赚钱的机会 。”王春林说 。
携手向更高处攀登
“你放心吧,我保证塔吊明天就会到达施工现场 。我们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组装迅速,不会耽误您的工期 。”采访期间,王春林不时接到商务电话 。挂了电话,他陪笑着对采访人员说:“今年春节以来,公司的业务比较忙,我到处打听有没有塔吊和施工电梯出租 。”
忙碌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
善,更在于多年来王春林在业界积攒下的好口碑 。他现在拥有30多台塔吊,加上一些小型工程机械,市场总价值已远超千万元,每年的毛利润能达到300多万元 。
不过,即使生意越做越大,每逢5月和10月工地集中开工期,王春林的流转资金链还是会出现紧绷的情况 。“别看我设备多、技术人员多,每年的运营成本和追加投资数都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刚说起自己的资金瓶颈,王春林紧锁眉头,但转头看到姜堰农商银行叶甸支行客户经理,他的话语不由立马多了些底气,“但我现在一点也不担心资金问题 。几乎每年我都向姜堰农商银行贷款,流程简单,放款也快,方便着呢!”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王春林再次向姜堰农商银行贷款100万元用于购买新设备 。
王春林回忆说,每逢行业不景气,遇到部分施工老板拖欠款项影响资金回笼时,姜堰农商银行必然会雪中送炭助其脱困;每遇市场火爆,亟需追加后续资金购买新设备和标准件时,姜堰农商银行又会锦上添花帮其扩大事业版图 。“我们提供给像王春林这类中小企业家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可以随时使用的几百万授信,还有便捷的银票贴现等金融衍生服务;同时,金融业具备的数据优势、智库优势,也能为其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 。”姜堰农商银行叶甸支行客户经理沈琪补充说 。十几年的亲密合作,让王春林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
实习采访人员 曾伟 通讯员 何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