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成都扩产被否,一场声东击西的博弈?( 二 )


2、可控性 。
英特尔最关键的前端晶圆与处理器产能并不在中国大陆 , 而分布在美国、以色列、欧洲 , 东南亚则有封测基地等 。 整体而来 , 它的供应链体系于老美而言 , 相对可控 。
3、产业聚集效应、生态体系 。
尽管上游配套大同小异 , 但因两大巨头合作伙伴、品类、场景更具广度 , 故而 , 美国政府一直觊觎台积电与三星的制造业分布 。 一旦它们的工厂落地 , 会带动更多配套伙伴前行 。
一年多来 , 美国不断胁迫两大巨头在美设立前沿工厂 , 并多次释放巨额补贴的消息 。 虽然截至目前 , 同样口惠而实不至 , 一度惹得台积电已退休的创始人张忠谋、现任管理层多次揶揄、抱怨 , 甚至对美国强制拉拢半导体制造业成效表达悲观 。
有什么用呢?拜登政府照样持续收紧 。 前次相关部门拿去两大巨头产能结构等方面的核心数据 , 它们最后不也乖乖上报了么?台积电最后自嘲说没有泄露客户机密 , 这谁知道 。 它会持续引发寒蝉效应 。 倘若最后爆出客户数据问题 , 一定会重创台积电诞生以来的立场 。
英特尔虽是美国企业 , 逻辑上比台积电、三星更应受到某种“照顾” 。 但此刻 , 当局对两大对手的重视程度似乎更高 。
故而 , 这一刻的英特尔 , 话语体系充满矛盾性:一面不断强调全球化布局 , 充满开放意识 , 一面又充满产业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思维 。
PatGelsinger持续向当局施压 , 要求补贴芯片制造 , 并强调目前对中国台湾、韩国两地的半导体制造依赖 , 会导致“地缘政治不稳定” 。
但他也明白 , 美国重新强化半导体制造业 , 并不具备成本优势 。 这与台积电管理层前段抱怨的核心部分一致 。 但PatGelsinger将这种被动逻辑转换为补贴的诉求: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成本不能比亚洲高30%或40% , 所以要求国会帮助英特尔们缩小差距 , 以便可在美国本土建设得更大、更快 。
英特尔正在冲刺代工 。 2021年说是将投资200亿美元 , 用于建设实验室和晶圆厂 。 这也是它寻求政府补贴的理由之一 。
也不止所谓代工 。 官方强调的是IDM2.0 , 它是一条完全的价值链构造 , 与英特尔强调的XPU、异构融合甚至ONEAPI概念异曲同工 。
这种冲刺 , 确实符合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 也是英特尔多年来展示出来的相当出色的开放、协同思维 。 我们看到 , 它几乎在尝试涉入半导体关键的技术路线的底层计算与制造环节 。
不过 , 这实在挑战巨大:
1、截至目前 , X86体系里 , 它仍没有突破制程天王山 。
尽管这一重挑战并不能代表未来完整竞争力 , 但对于摩尔定律的首创者来说 , 如果不能尽快突破 , 并形成更具完整的IDM服务 , 英特尔涉足其他技术路线 , 就缺乏一重说服力 。
比如 , 它前段试图整合SIFIVE , 本属合理的商业逻辑 , 但后者担心未来在整个英特尔中的技术与生态融合机制 。
2、生态体系的构建 。
IDM2.0XPU是非常出色的商业理念 , 一旦真正落地 , 过往被视为竞对的半导体公司 , 比如高通、英伟达甚至AMD , 反而最有可能成为它的紧密合作伙伴 。
英特尔成都扩产被否,一场声东击西的博弈?】但这背后 , 除了复杂的技术研发与制造端创新 , 还必须有相当强大的生态建设能力 。
英特尔于PC、服务器领域的地位、生态体系没得说 。 但涉及到新的技术线路 , 在前不久公布的新架构带动生态走向规模化前 , 它还需要相当复杂的验证 。
同样以SiFIVE的忧虑来说 。 它其实着眼的是一种新生态 , 而不仅仅是制造端支撑 。 英特尔过去的生态构建经验能否合理复制 , 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