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双11真的“淡”了吗?( 二 )


紧接着发生的情况是 , 由卡顿导致的诸多技术问题 , 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会转化为汹涌而来的巨量用户客诉需求 , 而由纯人力组成的客服团队由于数量有限无法快速高效的解决所有问题 , 最终结果就是电话忙音 , 网上客服无人应答 , 亦或是数小时之久的漫长排队 。 最终的结果是问题得不到解决 , 用户的购物体验与感官极差 , 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会倾向觉得自己被平台骗了 , 店大欺客 , 假营销等说法在互联网上流传 。

有时候 , 为了实时掌握发货动态 , 商品物流信息 , 买家总会急切地通过线上软件与卖家沟通 , 结果往往是将与合作的物流公司进行旷日持久的查件沟通 , 但在繁忙双11节点上 , 第三方物流公司通常无法高效的满足全部查件的需求 , 而即便商家发了货 , 货在快递站点堆积成山 , 哪怕快递员不休不眠地加班、连轴转 , 物流快递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配送 。 更别说 , 在这个过程中 , 漏发货、发错货、送错货、货品损坏的情况 , 也并不少见 。 消费者只能在剁手后的数周时间里焦急的等待着快递抵达的消息 。
总之 , 那些年的双11 , 就像“西天取经”一样 , 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 才能修得正果 。
而到了近些年 , 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
首先 , 参加双11的品牌越来越多 , 平台所提供的商品也极大地丰富了 。 电商平台的商品数量是一场与人类欲望之间进行的无尽战争 , 截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 , 仅京东平台自营商品的SKU数量就已经突破900万个 , 而2021年京东11.11 , 京东联合品牌、商家、农户为用户带来超过4亿件新品和超过7亿件国潮商品 , 这些商品数量之合计后相当于中国人每人一件 。
其次 , 云计算技术和数智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让购物体验显著优化 。 以京东云为例 , 混合云操作系统在双11中运行了目前全球领先的容器集群 , 峰值核数高达1000W , 随着京东的业务发展倒逼出来的这朵京东云 , 已经成为整个购物节的数字底座 , 不仅实现了购物节复杂基础设施的统一调度管理 , 而且实现了最高效的资源管理 。 京东目前在中国已经建造并投入使用了38座亚洲一号仓 , 1200个仓库 , 库存的周转天数仅为31天——也就是说仓库内的每一件商品 , 最迟也是一个月前抵达的 。 物流配送不仅无需等上十天半个月 , 甚至出现了像吴先生这样 , 已经能够实现分钟级送达的配送了 。 自动化仓将发错货、发漏货、货物损坏的概率降到了最低 。


当然还有与商家的沟通互动 , 客服的问题 。 基于京东云技术能力各种采用RPA交互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加入双11客服大军 , 买家各种提问在24小时都能得到及时而准确的答复 , 今年双11前10分钟 , 京东智能客服就接待了181万次咨询 。
也正因为电商平台供给的极大充足、对自身技术的自信 , 从2021年起 , 双11不再需要挑灯夜战到深夜 , 今年的京东11.11就于10月20日晚8点正式开启预售 。
但新问题是 , 为什么最近几年双11大促开始提前了?
关于这个问题 , 业界最早的出处是来自2018年的618启动会上 , 京东曾有过这样一观点:作为一家在2010年就开始做20天大促的自营电商平台来说 , 我们认为在一天时间里完成大促的做法对于整个社会和所有商家来说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
这种不负责既是针对承担过载压力的商家 , 也可以是针对用户守在零点钟声后开始下单的这种被迫选择 。
双11前夕 , 入驻平台的商家迎来了一年中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最大时间点 , 而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是 , 自京东11.11启动以来 ,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及合作伙伴 , 为京东生态内外商家及小微企业提供京保贝、京小贷、企业主贷、动产融资、金采、票据等金融服务 , 累计支持资金超3000亿元 。 此外从今年双11开始 , 从10月20日晚8点到10月31日晚8点 , 再到11月10日晚8点 , 直至11月11结束 , 用户将向电商平台发起一个接一个高峰、脉冲式的流量洪峰冲击 。 这对电商平台来说 , 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考验 , 但是也更科学 , 更人性 , 也更具有企业社会责任色彩的一种全新尝试——从双11的商业逻辑上看 , 本来就应该是由客户选择平台促成的一场年终大促 , 而不是平台举办的一场年终大促召唤了一些用户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