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社交网络寻爱情,一个不可撼动的城市现实( 三 )


感情的未来技术介入情感,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无关好坏,却是现在我们需要正视的趋势。很显然,技术不会停留在原地。事实上,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速度还在以指数级展开。
美国权威未来学家库兹韦尔表示:“在前几万年,科技增长的速度缓慢到一代人看不到明显的结果;在最近一百年,一个人一生内至少可以看到一次科技的巨大进步;而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大概每三到五年就会发生与此前人类有史以来科技进步的成果总和类似的变化。”
科技进步的速度甚至已超出个人的理解能力极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还将冲击这个时代的每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比如,随着两性机器人的发展和市场的打开,人类婚姻必然受到伦理的挑战。
当两性机器人开始走进人类的社会时,首先带来改变的,必然是婚烟关系的巨大变革。婚姻不必然取消,却必然成为一种多元化的存在。当两性机器人足够代替伴侣时,男性女性一直稳固的“共生关系”将变成一种持平的“竞争关系”。
未来,或许再不复“家庭”的观念,因为每一个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届时都将变成社会上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这一个概念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是每一个具有相同社会竞争力的个体与其人造伴侣,颇有“小国而寡治”的感觉。
当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时,便越来越能从亲密关系的共同体中脱落出来,人和人之间也将变得越来越原子化,生活本来是复合的有机体,但这种社会结构把人际关系做了切割。实际上,人类社会已经走在了这个过程中,甚至在一个世纪前,萨特和波伏娃就已经创造了这样的可能。
萨特跟波伏娃说:“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灵魂相依,身体自由。故事的最后,这两位终身未结婚,但终身保持了爱情关系。他们各自都保有其他亲密关系,但是却并不影响他们俩的亲密关系。
可以说,这是对未来人类亲密关系多元化类型的一个探索,或者说是一个创造。存在主义哲学讲究“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并无先赋的本质,所谓本质只是存在的一次次选择的叠加而已。爱情也是人选择的结果。
当然,理想爱情作为一个参考,它仍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依然在讨论“还相不相信爱情”的原因。如果从效率的角度评判,爱情可能是无用的。它要求人们的投入,但又不承诺回报,永远不可能收支平衡。可是,被爱情点亮过的人会知道,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至少现在,我们还不应该放弃这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