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会议记录:张石子杨 吴畅
下午好,来自冯亚:.的各位嘉宾我们知道音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所以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为大家介绍今天的嘉宾,中国音乐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副秘书长徐璇,中国唱片公司副总经理,音乐CEO,中国艺术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田 。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到今天,王总裁参与制作了上千张唱片 。可以说,王校长是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首先,我们请王会昌谈一谈音乐产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我们目前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 。还有哪些方面供不应求,需要加强?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汪京京:感谢主人 。大家好 。其实从筹备中国音乐产业论坛到今天,我们每天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相关的企业 。总局在中国有四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和四川 。我们接触到的公司都是与音乐产业发展相关的一线公司 。在接触的过程中,这些公司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他们需要很多懂得运营音乐市场的人才 。因此,关于音乐产业的发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原创音乐 。音乐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原创音乐 。如果音乐不是原创,那么音乐就没有来源,以后也没有办法再谈;第二,音乐版权的保护 。如果原创音乐作品不受音乐版权保护,那么原创音乐人不受保护 。如果原创作品不能为音乐人赚钱,就没有创作热情 。如果原创音乐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创作热情是什么?第三,音乐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如主持人所说的,音乐复杂而实用的人才 。音乐促进会三年前跟广电总局申报了一个项目,叫《音乐复合型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本项目的重点是培养音乐人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具备运营音乐产业的能力,从而为音乐产业做出贡献 。所以,每次在音乐产业论坛参加类似的会议,我经常会和各大音乐院校的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学生学音乐是为了什么?如果为未来找工作,就要考虑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其次,我认为我们的老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社会中生存 。目前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如果这些知识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不能很好地与当前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轨,那么我认为你所学的音乐知识不足以让你站在社会上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可能和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不一样 。我从音乐产业发展的角度谈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比如我从80年代开始做音乐制作人,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公司 。那么一个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比如一个合格的音乐制作人,需要熟悉音乐制作流程,录音棚里的录音流程,以及从原创到编排到制作再到出版的一系列流程 。知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这个行业的人去理解 。否则,即使钢琴通过了十级,小提琴达到了国际水平,你也未必能在企业中施展 。这个房间里有很多同事 。其实我知道他们需要的是音乐复杂的实用型人才,对这样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学生应该考虑将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如何在社会市场上站稳脚跟 。教师应该考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找工作方面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所以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启发相关院校开设专门面向社会和音乐行业的课程,共同推动音乐行业的发展 。
感谢王校长,两个关键词 。论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是音乐性,另一个是市场性 。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性和市场性,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音乐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现在我记得今天早上在电梯里无意中听到别人对王校长的评价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有人说王校长的马力太强了 。说明王总裁从实践到研究都是音乐界的老手 。谢谢王校长 。第二个我想互动的是侯总 。侯先生,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观点 。比如中小学校长经常对大学老师校长说一句话,说你们培养的师范生来我们中小学,只是半成品,我们不能马上用 。我们需要改变和训练,然后他们才能使用它们 。我只想问问 。在你的公司 。每年都应该录取许多音乐学院的学生 。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请说一下!
c="http://p3.toutiaoimg.com/large/43800001034ac37dbd67" />
候钧:谢谢,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传媒大学,参加这次活动,这次我来参加这样的板块,是基于我对于这个题目是很感兴趣的 。刚才冯老师也给我提了一个问题,她提出了关于音乐学院毕业的音乐教育人才在中小学中无法适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还是很快能够适应学校的 。但是我要说的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者是电影学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了音乐产业的领域,比如唱片公司以后,可能会比较难适应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首先,音乐产业这个行业确实需要人才,但是现状是没有特别合适特别对口的人才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现状?我认为音乐产业的国内人才主要来源于学院派和非学院派 。首先,我所说的音乐产业人才是侧重于音乐艺术管理、录音、演艺经纪这块产业运营类的人才,区别于一般音乐学院的演奏、演唱作曲的人才,因为前者是尤为欠缺的,比如音乐创意人才、音乐制作人、录音师、音乐演艺经纪人、版权经纪人 。我认为问题产生缘由,是因为没有更多优质的人才进入我们这个产业 。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国内学院派课程设置与音乐产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不太相符 。比如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的理念、专业技能操作性方面与 音乐产业所需要的业务素质相差甚远 。冯老师所说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我认为他仅仅只是缺少一点教学经验,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足以支撑教学 。而在音乐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我了解的在中国音乐学院 ,像艺术管理毕业的学生基本都去了剧院演出场所工作,专业上来说是舞台监督,但实质上是只是在做基本的催场和接机工作,并没有真正进入到音乐产业的创意、制作和营销工作 。我们唱片公司每年都会招聘人才,但现状是来应聘的人都达不到要求,应聘者还需要口传心授、手把手的去传授工作经验,如果光靠自己的悟性去摸爬滚打,这个周期太长 。所以我觉得这和本科教育的体质的创新,包括课程的创新,和所设置的课程有非常大的关系 。因为应聘者对版权,著作权,广播权,复制权,信息网络等知识领域完全是空白状态,学校没开设相应的课程,学生也没有接受这方面的系统的学习 。第二个问题是,学院派所学课程与国内音乐产业现状相脱离 。我认为中国的音乐版权环境不是特别好,产业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去套用发达国家的音乐产业的理论、案例、学术成果和运营模式等,这些都不够能够与我国内音乐产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相吻合 。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去到了音乐产业,唱片公司,音乐公司,演艺公司,学生也觉得发挥不出来,他们也会认为“我学了很多国外的东西,为什么就套不出来呢”?而音乐公司把学生聘用以后,又需要根据国内,或者某一个公司本身在产业中的地位、角色去做重新的塑造和培养,这种现状将大大影响音乐产业的发展 。
冯亚:侯总,我在追加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开艺术管理课专业的学院,音乐学院,戏曲学院,艺术学院也不少,您觉得他们在培养人才中的还欠缺的课程有哪些?
候钧:我看到过传媒大学的设置的一些课程,我认为很好 。我也很荣幸被赵院长被聘为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研究生实行的是双导师制,一种是学院教育系统角度,一种是行业产业中的专家来去从更多的产业角度进行指导,这样的是需要去坚持,真挚的付出行动 。而我更多的想说的是本科的教育 。我觉得在招生就出现很大的问题 。在招生的时候把没有考上表演、作曲、理论专业的学生一股脑的全部招到了艺术管理系 。这样就是这些学生是淘汰进入艺术管理系,那么艺术管理系的学生在音乐学院的地位是不高的 。这并不是学生不好,而是招生的设置和对人才选拔的要求标准出现了问题,这是个深度的问题,是需要去改进的!我认为应该是把在音乐上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又在音乐的学习上,比如说演唱演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学生招到音乐产业所需要的,比如说录音专业, 包括音响工程专业,音乐策划创意专业,演艺专业,音乐管理专业 。如果一个在音乐上没有灵动性,没有一定积累的人,如何在音乐里各个产业链上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呢?他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审美,音乐的一个理念,音乐的一个判断,才能去挖掘作品,与词曲家沟通跟歌手沟通,让音乐演出的效果更加好 。或者作为一个好的音乐DJ,你也能很好的把音乐推荐给大家 。这也是我们业界的困惑,学校没有好的人才给我,企业也选不到好的人才,这就是一个困局,一个瓶颈,所以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招生上改变课程的设置和人才的选拔 。我说的这些的人才也需要不同的考题,我认为考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侧重,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加入大量实践的课程 。比如说让学生进入唱片公司的某一环节,不断让他们进入音乐产业中这些环节中去 。这样对他们理论的学习、实践的培养就会非常好!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才,如果这些环节选拔人才,课程设置,和考核最后毕业的标准不做突破的话,人才的困局依旧会存在!依然会非常漫长!因为学校的教育,本科制非常的关键!学生进入了职场后,进入我们产业后,他还会有一个学习,再成长,再培养期的过程 。如果说,课程设置和考试标准出现问题,进入社会后,依然还有很多困难的音乐产业各个领域各个公司去做漫长的成长,这个你想想,我们健康音乐环境的打造和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没有人才支撑的话,那这样一个产业如何发展呢?资金,资本,商业模式,都需要人才来做具体的实施操作运营 。
冯亚:谢谢侯总,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刚才侯总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关于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艺术管理方面音响,播音方面这些专业的培养 。从招生到课程设置 到评价 。都应该秉持着学界与业界结合的道路
候钧:我在补充一句,冯老师,因为音乐产业它跟一般的比如说西方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美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因为音乐产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产业 。它不是一个恒定的状态,它是一个非常波动的甚至是万象丛生的一个成长期和发展期,尤其到了互联网时代 。所以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不融入音乐产业 。等学生硕士毕业时,音乐产业的发展已经和他学的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甚至连国外先进的模式和案例也套用不上,所以我觉得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进入产业 去做相应的实践。
冯亚:谢谢侯总,给我们很多的建议,也给我们学习这个专业同学很多的鼓励,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很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才能我们还不太具备 。所以同学们努力吧!谢谢!谢谢侯总!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田川流田会长来从艺术教师的层面,谈谈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经历 。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田川流:谢谢冯老师,谢谢各位 。前面两位专家谈得都非常对我们有启发 。我想从我理解的角度,对音乐产业人才应该怎样培养提出几条原则 。
我从事艺术管理应该说几十年了,一直从事艺术学理论和艺术管理工作,也探讨过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想我的一点看法不光局限于音乐产业人才,而是从整个艺术产业人才的角度上来涉及这个课题 。
我谈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应该是文化与产业的契合及背叛 。音乐产业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文化的,同时又是产业的 。这个“产业”指,他要懂经济学、懂管理学、懂统计学、懂会计学、懂市场学、懂营销学、懂传播学 。什么是人才?仅仅会吹拉弹唱,仅仅懂一点皮毛就算人才吗?错了,其实对艺术的产业人才结构要求特别高 。纯艺术类专业的专家会叫人头疼,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我的答案是,纯艺术的专业不属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但是作为艺术管理和艺术产业,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是复合型的话,就做不了这个行当 。那么这个行当它就是将“文化的”和“产业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实这种人才比纯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起来更难 。我不仅指我们的学生,坦率来讲在我们全国艺术产业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教育领域,目前来讲都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们的人才结构都不是特别的高,不是很成熟,科研成果也不是很丰富 。我们的整个教学都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阶段之中 。这也就难怪有很多实体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很多疑虑,到底什么是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学校也在探索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文化,特别是复合型的文化,比如说他仅仅懂得一种能行吗?错了,他还要懂音乐之外的 电影、电视、戏剧、舞蹈,甚至还要懂美术、懂设计 。除了这些之外他还要懂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管理学、包括经济学、包括法学,都要懂一些 。那么在人文科学里面,对心理学、对社会学、对人类学、对民俗学等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才算是复合型人才 。所以在四年的本科阶段,要求达到这个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我们现在的招生制度,都是一些成绩比较低的学生到艺术院校,这就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基点比较低,要想把它培养成一个高质量的、有用的只能百里挑一,有时确实是难以满足人的要求 。这是第一个应该掌握的原则 。
第二个应该掌握的原则,就是创作与创意的效用及价值 。要掌握创作与创意的效用及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培养的音乐产业管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创作人才吗?错,他只是一个创意人才 。那么创意人才是什么呢?他是指在音乐活动的整个进程中实施创意的这么一种人才 。怎么叫创意?实际上他不亲自从事创作,他不一定懂作曲,不一定懂表演,不一定懂演奏,但是他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一般性地熟悉,应该有能力掌控这些环节;其次,他要懂得创意,创意实际上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一些新的意蕴 。
同时,我把艺术创意人才又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艺术创意,就是在艺术项目的选择、艺术情节、艺术节奏、艺术韵律、艺术的方方面面的把握,特别是在影视、戏剧等等方面,都需要这样的创意和策划型的人才,以及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掌握着艺术创作和制作的节奏,和它的质量掌控的这种人才;第二个是科技创意,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不懂得科技,就无法从事新的艺术发展,特别是当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广泛地渗入到艺术活动中来,你对这种科技手段如何应用于艺术创作,而且它不仅是作为一个载体,可能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甚至会融入到人的思维,和人的艺术思维一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新的艺术思维,也就是包括科技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内的这种艺术思维,这是一种创意型人才;第三种创意型人才是营销创意,也就是懂得营销、懂得传播、懂得市场,这样的人才也不得了,也是比较难培养的,这种人才也是我们音乐产业人才的一部分;第四种人才就是管理人才,就是管理创意,“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这种能力包括他的宏观管理、他的对整个财务和风险掌控的能力、对人才和组织结构掌控的能力,都是非常富有创见性的 。这些创意型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全都做得很好,几乎不可能,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能会做到这四个方面的创意都具备 。但是一般性的人才,作为产业人才,能够具备其中一两种、两三种,就是很不错的 。我们应该把这种人才重重地放在创意上,而不是放在他的创作上,这是第二个原则 。
第三个原则,精神与艺术的和谐与碰撞 。这是指什么呢?我们的这种活动 。特别是指音乐产业这样一个活动,究竟是精神性的活动还是艺术性的活动 。其实二者兼备,这二者兼备就是指它仍是艺术的,但实际上充满着精神性,这精神性就是指它与我们的社会、与我们的历史、 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我们当前的政治、意识形态都息息相关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能掌握这些、能懂得这些,我们能不能在四年之内让他们能够掌控一种精神方面的正确导向,以及把握艺术内涵与精神要素之间的一种架构,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创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几点非常难 。但是,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不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产业人才,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第三个原则 。
第四个原则,审美与娱乐的共处及矛盾 。这是指什么呢?我们在不管是音乐产业之中还是在影视、戏剧这些文化产业之中,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我们现在的每个门类的艺术活动都是一种多元的组合,既有主旋律艺术,又有典雅艺术,还有娱乐性的艺术 。今天我发现,到会的大部分实业家都偏向于流行的和通俗的,而典雅的、高雅的和致力于主旋律创作的那些人没有来,我好像没有发现 。那么这是一个重要的现象,这就是说在我们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实际上,通俗的、娱乐的占据市场的主流 。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懂得市场,要在这方面有建树,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典雅的和主旋律的艺术创作及其在产业中的地位 。主旋律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掌控和一直把握的一个重心,它是我们艺术和文化发展的主导 。但是真正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不是主旋律艺术,也不是典雅艺术,而是通俗艺术 。但是通俗的流行的艺术,并非不追求它的精神性,并非不追求它的审美性 。实际上在具有一定的精神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又要具备较高的娱乐性,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对它的一种掌控 。在这种掌控之中, 究竟各自是一个什么样的分量,在什么样的作品中要怎样把握它,又怎么样驾轻就熟地掌握这几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几乎做不到 。
所以我个人感觉,实际上作为本科教学,能够把学生直接培养出来就到市场上管用,是很难的 。,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做到 。那么事实上高校也采取了多种举措,比方说第一,在三年级以后就开始分类培养,有的是专攻理论,做艺术管理或者艺术理论的产业研究,有的是专攻实用性的、应用性的这方面活动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高校和社会的很多情况也表明,即使学生进入实用性的机构和应用型的部门磨练一段也未必达到多高的效果,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所以我们现在又有一种措施,那就是有的机构或有的学校采取毕业之后的孵化器这样一种做法 。也就是说毕业之后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深入有效的培训,让他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第二种做法 。第三种做法,就是大力拓展培养MFA研究生,也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这种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说你本科读完了,你上研究生,但不主要攻理论,而是主要从事实践类和应用类的训练,大量做案例性质的教学,以及到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机构进行训练,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最终达到比较的有用,但理论和文化素质在同时也要予以一定教授,否则包括我刚才谈到的对传统文化的、对综合文化的、对人文素质、对意识形态、对国家国情的了解,很多学生根本过不了关 。这些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也就难以在社会上施展他的才能 。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我们要培养有效的音乐产业人才,就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培养原则,把握什么样的的一种导向,有的放矢地调整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我们的培养方案 。谢谢!
冯亚:谢谢田会长!四个原则,三个办法,我们的田会长高屋建瓴,给我们勾勒出了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框架 。我刚才仔细听了,比如创意这一块,我觉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还真是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看来音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但还好我们有田会长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可以继续努力!谢谢田会长 。好,旁边的这位呢就是奇大音乐的CEO许环良先生 。别看许总这么年轻,其实人家已经捧红好多明星了,比如林俊杰,比如阿杜,还有很多啊 。我们知道,这种艺人的培养它不是一种学历教育,它是要求在一个短的时间内把人培养成明星 。我们想请许总在这一方面用您的案例来分享一下经验,谢谢!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许环良:首先非常感谢前面几位前辈分享关于学术性的音乐产业的一些观点 。我不是教育家而是实践家 。我实际上本身并不是音乐产业教育下的小孩,我是一个理科生 。小时候我成绩最好的是数学,最差的是语文 。小时候本来想当老师,没想到后来却从事了文艺工作 。
在从事音乐产业三十多年中,我觉得我首先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我的理解呢,音乐产业这个领域其实是非常广的,传媒大学每年都会作产业报,今年是第四年对吧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产业报告,它其实是对音乐产业的上中下游都有非常仔细的分析 。我本身都是在参与这个产业的上游,所以我是没有资格谈中游和下游的事,我只谈上游的事 。所谓音乐产业的上游,它的核心其实大家一直争论不休;那么我个人觉得,每个巨星呢,都需要一首很火的歌,有的火了的巨星呢,需要更多火的歌 。没有了,就一句话,这就是音乐产业上游的事 。那关键在于说,火的歌怎么来呢?从这里我们就延伸到了原创音乐,延伸到词曲作者,延伸到制作人,延伸到表演这首歌曲的艺人;上游的事基本上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作为一个产业呢,他并不是只有明星,他还有幕后的很多工作者,这些人都算是音乐产业的工作者 。
严格来说,在中国的土地上,过去呢音乐产业上游是不存在的,它存在的只是音乐上游的音乐活动,并不是一个产业 。什么叫产业?产业就是说投资了之后呢,它必须要有一个回收的闭环,才能形成一个产业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音乐活动里面呢,它的中游和下游是有产业的,上游是没有产业的,为什么呢?在最早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呢,音乐产业的上游是被盗版商所掠夺的,就是大家投入大部分的内容,最后得意的是盗版商 。
到后来呢,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来到所谓的移动端时代 。在那个时候呢,整个音乐产业最大的获益者是在平台 。慢慢地经过一段时间呢,整个国家经济转型,从一个低廉价劳动转向一个高智慧型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渡的过程当中音乐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才开始受重视,因为这个时候的国家发展是需要保护知识产权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阶段是很客观的,实际上每一个国家都曾经历过这一阶段,不管是今天的美国还是英国,他们在过去也都经历过这个发展阶段,所以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 。那来到我们的现阶段,我们看到过去几年所谓的“版权正规化”,由腾讯音乐平台带领的这个行动,我觉得这都是在清理这条道路 。严格来说就像我们做一个国家建设,我们先要建一个机场,建完之后呢我们就要想我们要载什么货,这个所谓的“货”呢就是指音乐上游的内容 。所以说到这个“内容”的产生呢,虽然在过去我们中国音乐的上游是没有产业的,但它也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从哪里来呢?大部分从港台或欧美过来的 。中国内地的这些音乐人呢生活是非常苦的,在摇滚乐时代他们吃面包住地下室,其实是谈不上“产业”的 。
所以来到今天,其实我们在讨论音乐产业教育跟产业的连接的时候呢,我觉得问题是在于,音乐产业才刚刚开始,它是一个进行时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我用人的时候呢,其实我是碰到了很大的困境 。我常说我们这个行业不缺人,但缺能办事的人,就是说缺能够举一反三的人、能够跟随产业变化去进步的人 。我觉得更多的学习可能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离开学校之后接触社会时再学习的能力 。
其实我们在谈到音乐产业时经常会谈到艺人 。什么叫艺人呢?可能比较针对的是音乐产业中的巨星,而不是街头的艺人 。一般来说,以我的经历来说,我会跟每个想要成为巨星的艺人说,艺人就是异于常人 。就是说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巨星呢,你就要“异于常人” 。什么叫“异于常人”呢?就是你把一个普通人三十年的经历浓缩在三年里面去经过,因为你在短时间里聚集了巨大的能量,于是你在台上,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首歌,就能让台下三万或五万多人疯狂,这就是一种能量 。可是这个能量的聚集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很多人喜欢说“天赋”,我个人觉得天赋肯定存在,但更多的在于方法论,也就是需要怎样去培养 。比如说我培养的最早的陈洁仪,到阿杜,到林俊杰,大家并没有看到他们原来的样子 。其实这些人在开始的时候是十分坎坷的,在栽培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看好,甚至栽培到了马上出第一张唱片之前也是坎坷的 。后来我慢慢习惯一个道理,原来不被人看懂也是存在感的一种 。这就是一个做上游的人必须具备的一个部分 。那么一个新人到底怎样培养呢,在这里并没有办法短时间说完,或许有机会的话呢可以详细地说 。简单来说一个新人首先要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坚韧力 、求胜心,然后呢我非常反对那种好莱坞电影里的的刻板印象,比如聪明人必须要经商,不会读书就去搞艺术,这种观念我是非常反对的 。实际上我认识的巨星,比如张学友,比如林俊杰,他们好多人的智商和情商都是非常高的,左右脑的配合也是很好的 。最近有一个游戏,就是测评左右脑的年龄,然后给出评语,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 。其实我看到这个app做得非常好,因为它给出的评语都是非常好的,不管好还是不好,评语都很好 。所以其实评语不重要,重点是在左脑和右脑的分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分数,我的左脑是35岁,右脑是7岁 。(笑)谢谢 。
冯亚:好的,刚刚许总告诉我们,明星艺人就是异于常人,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所以许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的左脑才35岁,右脑才7岁,就是说他到了这个年龄还有孩童一样的想象力,所以才会不断有创意出现 。谢谢许总!好,这位是徐秘书长,我们把徐秘书长放到最后是刻意安排的,因为徐秘书长呢他要从自己的个案来给大家谈一谈 。我先给大家剧透一下,他在大学时的专业是大提琴,当然他现在除了秘书长以外呢还有许多其他身份,那么我们就请徐秘书长来分享他这些年在音乐产业的一些经历和经验,谢谢 。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

文章插图

徐轩:好,谢谢冯老师 。其实今天的主题是音乐产业的人才培养,那么目前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有很多限制,当然这也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我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的大提琴专业 。那么毕业后我觉得我在就学期间学到了大提琴的演奏知识,我有专业的乐理知识,我会视唱练耳,我懂得了怎样去欣赏乐曲,也知道了一些器乐结构知识,那么这些也是我本身专业层面的一些知识 。但是在毕业以后呢,我并没有从事演奏行业 。在读书期间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去兼职,那么我当时也获得了酒店兼职的工作经验,比四重奏啊,比如爵士三重奏啊这些,当时这些都是难得的经历 。那么往后的发展,我逐渐变成可以组织统筹酒店演奏的工作 。当时在香港读书期间呢,我被某个乐队邀请参与演奏,然后有一次800块钱的费用,然后渐渐认识了五星级高级酒店的经理,发现酒店的需求,原来酒店对音乐的编排、对音乐内容的设置是有很高的要求 。那么这个时候呢,我就参与到了在酒店演奏这个行业的策划、编排的工作,那么这是我专业范畴以外的 。那这时我就开始了解我服务对象的要求,这是我最早参与到和我专业无关的工作经历 。
毕业以后因为自己的兴趣,那时也是国内发烧碟最火热的年代,所以我在香港开始做音乐制作公司,开始制做发烧碟,开始做音乐制作和唱片发行的工作 。那么在这个工作中呢,我就我就了解了整个录音的全过程和西洋乐器以外的东西,比如人声啊、中国乐器啊这些特性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录音时我们的麦克风放在哪里,都是不同的 。接下来呢,你要做唱片就要了解市场需求,比如你要怎样选曲啊,包括你要怎样定位推广 。那么在工作过程中,在自己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但这个我觉得很主要的是我们自己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 。很多同学接到活儿拉完就走了,除此之外的很多东西不会去关心,不会去关注,不会去想“哦,原来是这样!”“为什么我这个乐器的麦克风要摆在这里?”“为什么是录这首歌?”等等 。我觉得这种不断吸收与自己相关但不是自己主要范畴内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
在这之后因为做唱片,我和百代音乐达成很好的合作,当时我也策划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唱片,在东南亚销售也比较好 。那么之后国内又开启了演艺时代,我又开始在国内演唱会推广的工作,这是我初次接触到“演艺”这个范畴 。刚开始我是不太懂的,但后来我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市场推广的专业性要求,当时很多歌手发行唱片时会做这个地面推广活动,不管是二线明星还是三线明星,他们会做地面推广,那么他会以便宜的价格,比如你只需要负责我的交通费、住宿费,然后帮我销售出去多少张签名碟,我就可以在指定的地方比如商场、学校做一个推广活动 。那么当时各大商家又有对明星嫁接宣传的需求,这时是我第一次听到“娱乐行销”这个词 。
【音乐产业策划书,音乐生创业计划书】娱乐行销,就是说怎样把双方需求进行有效嫁接,然后做一个互惠互利的推广 。那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呢,我第一次学会用ppt 。因为在我大学接触电脑就是打红警,打帝国时代,那时侯对软件还没有任何概念 。那这时我要给客户做方案啊,要改动啊,要告诉他赞助回报是什么啊,还要有自己的创新创意啊,根据每个客户不同的需求达到怎样的宣传效果啊,可以怎样去做 。那之后在做演唱会时,我接触整个演唱会运营,从公安、消防、安监、市场推广、票房合作、广告宣传等等 。那么我自己每做到一个行业,我就非常好奇他的每一个环节,我会尽量参与,这样的话次数越多,参与越多,那么就会越了解行业 。那么在这里,我熟悉了唱片制作发行,我熟悉了演唱会策划推广、娱乐行销的每一个环节等等 。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有机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合作,开始一些演艺的工作,开始带领海外艺人参与国内的音乐节等等大型活动,也逐渐开始担任了国内的一些职位 。那么之后呢因为高校联盟是一个音乐高校的组织,我们在全国大概有四百多个会员,又参与到教育之中,又开始了解到艺术教育、音乐培训是个什么样的概念,那么又从事了高考艺术教育等等这样一些板块 。这之后呢又让自己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后来加入艺术促进会,第一次了解到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和“小镇”的这些概念,这时我发现需要了解房地产的知识,我不仅只是要了解音乐的知识,我还要了解容积率是什么,我还要知道区位是什么,等等这些 。因为现在是跨界合作的时代,音乐不仅仅是在演奏环节上,它可能和任何行业产生关系,你要有机结合要产生火花,你必须要了解相关的东西,你自己要有求知欲和主动性 。
那么我觉得高校领域呢,学校应该给学生多一些体验的机会 。校外的话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我们可以到企业去体验 。高校的话呢,我们有录音棚吧,我们有音乐厅吧,我们会经常做音乐会吧 。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学生在校内音乐会时担当不同角色,像一个明星演唱会一样仔细分工,大家去体验,大家去学习,这是校内的体验 。那么校外的话,比如说我们可能开个琴行,那你要知道财务规划、做财务报表,要知道简单的法律法规 。所以我总结就是两点,我们的高校层面呢就是要提供工作体验给我们同学,那在我们同学的层面呢要利用每一次在校内外工作体验的机会,多一些去学习方方面面和自己相关的这些,这样进步会很快的 。
冯亚:好的,谢谢徐秘书长的丰富经历 。今天特别感谢五位嘉宾,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跟我们聊了关于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再次表示感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互动了,那需要跟五位嘉宾互动的老师同学请在私下互动 。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