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剧|分账剧第五年,影视公司分到钱了吗?( 三 )


优酷分账业务相关负责人提到,从去年开始,优酷的分账剧业务就在进行结构上的升级,希望更多头部公司加入。但是当时头部公司给到平台的项目大多在题材和质量上并不合格,“因为他们当时对这个赛道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认为只有特别小的、套路化的项目才能用。”
但发展至今,头部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分账剧市场,这意味着分账模式正在完成对行业的培育过程。“到了可以期待收益的阶段了。”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分账剧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 在田川看来,这是整个行业对分账剧认知的进一步加深,“如果你的剧不好,就会赔钱。”
分账剧也有一些优势。区别于版权剧和定制剧,分账剧能更快地感知到市场的正向反馈,内容是否受欢迎,用户观看的反应变化,以及分账的票房收入,都能够从后台的数据得到及时的反馈。
在田雪看来,这对创作者而言非常具有价值。“在播出后,我们在后台立刻就能看到有多少人看。比如一部24集的剧,如果第6集的剧情偏弱,马上就会在数据端给出反馈,这一集的用户掉得很厉害,这是很直观的创作反馈,同时也会反应在票房收入上。”
虽然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分账剧是一个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选择。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已经入局的内容方,都认为这种模式是相对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
“这是一个平台和片方共赢的生态,内容方不是先惦记着问平台要钱,而是惦记着让观众来看,这种商业模式是我们看中这个赛道很重要的原因:周期更可控,可持续发展,良性、健康。”田雪表示。
“钱要花在刀刃上”商业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分账剧创作过程的特殊性。
由于平台主导权的减少,以及项目本身预算有限,分账剧的整体周期一般都短于版权剧和定制剧。
以定制剧为例,由于成本全部由平台担负,因此平台方会对剧本进行几轮的评估和修改,也会参与到项目选角中,周期大约在一年半到两年。而分账剧以影视公司为主要决策方,确认环节的减少再加上预算压力,大部分的项目周期会被压缩到一年以内。
很多公司做分账剧,实际上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话语权。 田川就认为,虽然增加了一些风险,但是可以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和演员,对项目的主控程度更高,心里也“更有底”。
自主性更大的另一面,也让分账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需要影视公司“自负盈亏”。因此,相较于版权剧和定制剧而言,分账剧的预算普遍偏低,受到品牌赞助的机会也比较少。
这意味着项目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当然是钱多了更舒服,各方面都会好一点。”田雪坦言,“但其实在制作层面上,我们更多地是在优化整体的预算配置比例,把钱投入到更重要的环节。”
在这种逻辑下,也有项目团队在探索全新合作模式。 在田川看来,分账剧更能够调动主创团队的积极性,因为大家都能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项目的收入。
因此,在首次试水成功后,田川在公司内部采取了入股制。“我们会在做分账剧的时候先询问大家的意向,让出一部分份额,大家可以选择把自己的酬劳直接计入项目的成本,最后按照比例来对整体收益进行分成。”
目前来看,这种公司内部的项目入股制可能还是个例,但的确是个好的尝试。田川介绍道,他们有很多员工都选择了入股,也有的人会拿一半的钱,折一半的份额。将自己的钱投入项目中,其实是代表了对项目的认可和信心。同时,这种“共创”的生态,也能让大家更投入在工作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